5月21日至22日,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在北京先后召开。数十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参会。他们深耕非遗传承领域多年,结合对于非遗保护的实践与研究,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近期,“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公众号特别推出“两会看非遗”专题报道,敬请持续关注。本期内容看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田静如何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过去的一年里,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政协委员田静走访了云南很多职业中专,在一些贫困县里,她发现职业中专开设的课程很多都是保姆、育婴师一类的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学成之后在当地就业机会是比较少的。”田静想,云南有很多根植乡土的非遗技艺,可不可以在学校开设相关专业?这样既能解决技艺传承问题,又有助于打造地方特色手工业,促进本地就业。
建水紫陶作品创作 供图:田静
在建水紫陶上钻研20多年的田静,既深知非遗传承的艰难,又了解非遗在乡村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州县一级的非遗传承人其实每年的传承经费并不多,也不一定有自己的非遗工作室,很多人都是在家制作,根本没有教徒弟的地方;而学校未能开设非遗专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师资。虽然目前“非遗进校园”如火如荼让更多人了解了非遗,但是离真正的技艺传承还很远,更毋论形成地方特色手工业。
因此,田静这次带来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增设非遗技艺专业的提案》,建议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开设非遗专业,吸纳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外聘教师或实习导师,以正规人才培养方式阻断非遗技艺流失,也为传承人在毕业生中选拔优秀弟子奠定基础。
建水紫陶作品 供图:田静
“传承往往是在熟人社会中展开的,看到亲戚朋友靠手艺挣了钱,又盖了房、买了车,他们肯定自己也会想学习,也相信自己能学会。毕竟,日子过好了谁不羡慕?”田静说的很实在。她认为,乡村振兴最关键的就是人。
一项技艺带来一份工作,一份工作就让年轻人留在了家乡。他们一边传承技艺,一边生儿育女,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游客住得欢欢喜喜,家乡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好。这样,乡村振兴才不是一句空话。
关于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宋末年间开始生产陶器,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历史上有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的说法,紫陶属传统的名优产品。1953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上,建水紫陶被列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与江苏宜兴陶、广东石湾陶、四川荣昌陶并驾齐名。2008年,建水紫陶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