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两会非遗声音】孙艳玲:多方合力促“非遗异地传承”实现破局
来源:"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0-05-27 17:12:00

5月21日至22日,备受瞩目的全国两会在北京先后召开。数十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身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参会。他们深耕非遗传承领域多年,结合对于非遗保护的实践与研究,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近期,“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公众号特别推出“两会看非遗”专题报道,敬请持续关注。本期内容看满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如何为非遗异地传承献计献策。

“渤海靺鞨绣是我祖辈的家族技艺,姥姥继承后传给妈妈,再到自己。到了我这一代往后就变成了社会传承。”满族刺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孙艳玲说,自己从6岁开始接触这门技艺到现在已经有了30多年。

据了解,黑龙江省有满绣和靺鞨绣,以东北渤海的靺鞨绣为首,发源于满族祖先,所以属于满族刺绣,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提起渤海靺鞨绣,它有一个特殊的符号,就是它的三角针技术,传统技艺叫做‘鸡爪针’。”孙艳玲介绍,它的针法类似三角形,形态类似五角星,与传统刺绣针法相比,用其刺绣而成的作品立体感极强。2014年,满族刺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满族刺绣作品《群舞》  供图:孙艳玲

“自当选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每年的提案建议都与非遗有着莫大的关系,当然今年也不例外。”继2019年呼吁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建设博物馆的提案取得了部分进展后,今年的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孙艳玲将目光聚焦在非遗异地的传承与保护上,并带来了提案建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的不断便利,国内人才的流动性不断增强,非遗传承人的流动也日益频繁。据了解,部分非遗传承人由于市场导向或其他原因影响,从原申报地迁移到其他地区,并在其他地区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活动。“非遗产业化发展越深入,这种‘非遗异地传承’的现象也将越来越多。”孙艳玲表示,就现实情况而言,代表性传承人在迁入地再次申请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的可行性不高。因缺少法律法规支持,部分已经走出去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无法真正在迁入地落地,面临“项目和人走出去、依旧被列入迁出地名录”的尴尬局面,既不便于在迁出地开展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也无法享受迁入地的相应扶持政策。因此,她建议国家支持“非遗项目、传承人跨区域迁移认定”,并在法律法规中明确相应的原则和程序,非遗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可按迁入地的规定办理跨区域迁移认定,成功认定后不再列入迁出地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名录中。

满族刺绣技艺教学  供图:孙艳玲

“武汉的热干面在陕西热销,四川的火锅在东北反而更火……”孙艳玲认为,这些都是跨区域很好的例子,“人是活态的,这更能促进我们技艺的传播与普及。在坚持原汁原味的同时,也要让它有新生代、新生命,但最重要的是不能把非遗的手艺丢掉。”

孙艳玲说,“非遗人是一个小众体,但如果形成团队的话,就是一个具有很有大发展潜力的非遗企业。”对于非遗人才,她提议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纳入国家人才体系,建立非遗传承人的人才评价机制。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统筹安排资金用于支持非遗企业发展,各地也可在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中予以相应支持。“这种资金更容易去发展产业链条,推动非遗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企业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积极性。”

满族刺绣技艺教学  供图:孙艳玲

此外,她还建议加大对短视频直播平台传承传播非遗的支持力度。“短视频直播平台植根于普通民众,拥有海量的传统非遗短视频作品和非遗传承人的连接能力。”她说,“借助短视频平台给非遗固定的通道和流量,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为他们开通绿色通道,会促使传统非遗更好的异地传承与保护。”

编辑:李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