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 名陶之乡建水的紫陶非遗产业化发展之路
来源:文旅中国 作者:王福英 创建时间:2021-04-26 10:40:00

2020年12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对首批10个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的园区进行验收并公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唯一一家县域创建园区顺利通过创园验收,并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建水县以历史上“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为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支点,成功撬动文化传承、产业共建与文旅融合的新市场。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创建经验,对于同类产业园区的规划与创建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和案例示范作用。

千年名陶的现代传承

春暖花开的四月,走进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数十名中国陶瓷艺术和工艺美术大师正在这座新生的园区开展一天的工作。在同一片空间内,926位工艺美术师、39名云岭技能工匠以及许许多多个紫陶产业从业者和他们一样,为紫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寻找下一个突破口。

from clipboard

建水紫陶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元明时期的碗窑村就以烧制陶瓷器闻名遐迩,因其文雅艺珍,建水紫陶与青瓷、青花、釉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2008年,建水紫陶被国务院批准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陶的故乡——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也被誉为“中国名陶之乡”。紫陶艺人通过一代代技艺相授,在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研发新技术、创意开发新产品,形成“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双创”格局。

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位于建水县域内,园区总面积358.8公顷,由“一核、三区”组成。“一核”包括紫陶文化创意园、紫陶文化主题街、紫陶小镇、碗窑古村、碗窑新村、龙窑生态城,是集生态、文化、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聚集区;“三区”包括东部片区、南部片区、西部片区,是紫陶产业配套聚集区。

自2017年获得“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以来,建水县完成紫陶行业专利申请190多件,授权128件,发明专利申请14件;建成省级众创空间2个,州级众创空间3个,州级孵化园3个;初步形成集创意、生产、展示、市场、体验于一体、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格局。建水县带领本地紫陶产业开拓出了适应新时期发展的紫陶文化传承之路。

文化园区创建经验谈

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打造围绕“一核三区”总规划布局,着力建设10大项目,形成“1+3+10”的创建内容,为紫陶文化产业化发展带来新的空间,塑造产业互动融合新格局。

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核三区”规划中的核心区,也建水创建国家一流特色小镇的核心之一,是建水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规划面积302.22亩,截止到2019年底,该园区已累计完成投资3.6亿元。

from clipboard

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

在三个片区中,中部片区主要由云南冶金技校临安校区(紫陶实训基地)、羊街农场建水紫陶磨光厂区、陶园三杰等特色陶文化企业组成。南部片区主要由贝山陶庄、州民族师范学校陶习苑实训基地、特殊学校紫陶实训基地、火宝“梦创空间文化创业园”组成。西部片区内聚集着陶茶居等紫陶特色文化企业。

在园区创建过程中,建水县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成立领导小组,设立产业园区管委会,形成专家人才库,形成政府、园区、专家、核心示范企业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规范园区管理、安全和环境保护,科学合理的组织机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同时,通过推进紫陶文化创意园、紫陶文化广场、紫陶博物馆、蚁工坊艺术空间、五龙湖生态公园、龙窑森林公园、紫陶大道等重点项目的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在特色园区的打造方面,建水县以人才紫陶、双创紫陶、金融紫陶、智慧紫陶、文旅紫陶、诚信紫陶“六大紫陶”产品建设为抓手,成立紫陶营销中心、国际陶艺家合作交流站、紫陶非遗传习馆,促进紫陶产业转型升级。

在建水紫陶产业文化园区的创建工作中,建水县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关键创建任务。

编制建水紫陶产业文化发展相关规划。编制完成《建水紫陶产业文化园区发展规划》,明确建水紫陶产业园区发展近期和中远期目标、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发展重点、空间布局、时序布局、实现路径、生态保护等。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本着“做优特色企业,做大生活用陶,做好文化紫陶,做精大师紫陶”的发展思路,实施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特色型企业带动行业集群发展的战略,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骨干企业。

建设完善原料保障体系。制定出台《建水县紫陶陶土资源保护利用实施方案》、《建水县紫陶陶土资源保护条例(草案)》,编制《建水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在全县设置5个陶土页岩预采区,严格陶土资源管理和开发,对全县陶土资源划区保护,合理设置采矿权。

建设技术支撑体系。在《建水紫陶云南地方标准》基础上、制定《建水紫陶地理标志产品技术标准》,并在业内全面推广实施,全面提高建水紫陶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水平。

加强建水紫陶产品质量检验和风险监测。为确保紫陶质量,提高建水紫陶信誉度,一方面督促紫陶企业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制,抓好每个生产环节工艺质量,落实企业质量检验人员,严格遵守质量检验机制,对生产中出现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流到下一道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允许出厂。另一方面由建水紫陶协会根据企业产品质量提出监测计划和建议,由州县相关质监部门、行业组织、检验机构等单位,定期不定期组织企业产品抽查、研判、处理等工作,确保产品合格和产品信誉度提高。

建设知名品牌体系。打造建水紫陶品牌商标,认证了地理标志产品——建水紫陶。借助高端平台,强化品牌展示,释放品牌效应,推动产品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重点产品。

第二届中国建水紫陶文化节

提高建水紫陶文化品位。开展紫陶工艺技艺的继承创新,持续开展“中国建水紫陶文化节”,举办“建水紫陶世界艺术大赛”,开展“亚洲财富论坛建水紫陶高峰论坛”,加强与国内外文化名人合作,赋予紫陶工艺品更丰富的时代文化内涵。

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展紫陶工艺品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加大技术投入和科技攻关,提高窑变的生成率。设立了浪鬼泥玩研发中心。

建设市场体系。制定《紫陶行业自律公约》,为全面加强建水紫陶产业质量监管、产品保护、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奠定坚实的基础。引导企业开拓旅游商品市场,建立幅射全省景区(点)的旅游纪念品营销网络,提升旅游陶瓷生产与销售总量。

着力建设完善人才体系。探索校企实训培养模式;采取“请进来”模式,推进人才双向流动;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职称制度;加快人才政策落地落实。

从非遗到百亿产业

在科学规划和先进模式的引领下,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在短时间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园区创建坚持以内容为导向,以紫陶产品为载体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优化产品服务,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社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通过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助推地区脱贫攻坚;开展校企合作挖掘紫陶文化,提升工艺水平和产品创新,促进非遗传承;积极推进人才紫陶、双创紫陶、金融紫陶、智慧紫陶、文旅紫陶、诚信紫陶建设,促进所在地紫陶产业集聚发展,规模效应明显;形成面向南亚、东南亚及国内一线城市线上、线下销售网络覆盖格局,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品牌知名度提升。

紫陶产业的发展壮大推动了建水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催生了建水文化旅游产业、就业、建筑、物流、电商等产业集群的发展。产业集群效应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7-2019年,园区生产销售企业从1028家增加到1631家,从业人员从2.2万人增加到3.61万人,紫陶产业年产值从17.25亿元增长到34.06亿元,年均增速32%。园区紫陶产业已经成为建水县支柱产业。园区辐射带动以建筑、制作、电力等为主的建水县第二产业近15亿元。2019年实现县域生产总值206.55亿元,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03亿元,同比增长3.2%。

建水特色的文旅融合之路

文旅融合趋势下,古老文化的现代传承需要强大载体作支撑,旅游业成为展示和传播地方特色文化的沃土。建水县将园区创建、非遗文化传承与地方旅游相融合,建水紫陶连接并融合县城与团山古村景区、双龙桥湿地公园旅游产业连接载体,助推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了建水古城品质,激活街区“夜游经济”新业态,旅游经济实现新发展。

园区创建过程中,全面开展系列紫陶相关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普查工作,挖掘、梳理紫陶文化遗址、紫陶历史文化脉络、紫陶工艺技艺等历史文化资源,发行《紫陶逢春》《陶苑》等系列丛书。同时,通过开展建水古城紫陶文化景观、城市紫陶文化标识建设,在路牌、门牌、路灯、花坛等城市基础设施上运用创意紫陶产品,充分营造“紫陶之都”的文化氛围。

借着文旅融合的东风,建水紫陶产品从传统的生活化用品向旅游特色商品转换,为当地紫陶产品销售扩大的渠道,同时丰富了建水旅游市场的产品供给。

此外,建水县积极策划举办各类主题节庆与赛事活动,在紫陶文化节、国际紫陶技能大赛的带动下,提升了建水文化旅游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扩大了建水旅游知名度。

紫陶产业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让建水紫陶更具生命力,紫陶产业发展又促进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建水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子。

2019年,建水旅游收入185亿元,文化旅游产值15亿元,成为了红河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建水旅游占全州旅游总收入的19.87 %。旅游业已经成为建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产业人才与精准扶贫

园区的聚集效应为专业人才的流入和培养提供支持。目前,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汇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云南省工艺大师”34名,中级以上职称271人,各级非遗传承人68名,从业人员3.61万人,间接提供工作岗位5万余个。

同时,园区内企业积极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吸纳11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园区紫陶企业务工,实现了贫困群众增收脱贫。通过举办退役军人紫陶生产销售培训等方式,吸纳了300名退役军人从事紫陶生产销售。在促进特殊人员教育就业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的创建在结合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同时,地方政府给予大量资金与政策支持推动产业和产业链形成,利用园区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以及完整有效的产业链优势,形成今天蓬勃向上的发展动力。(供图:建水紫陶文化产业园区)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