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期间,“非遗”得到了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多位代表本身就是某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们带着自己的提案议案进行了积极的建言献策。他们具体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又提出了哪些建议?近期,“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公众号特别推出“2022两会的‘非遗’之声”专题报道,敬请持续关注。
杨昌芹
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
全国人大代表
“ 建议完善非遗技艺产学研基地,加强传承与产业融合 推动乡村振兴
贵州省赤水市的苗族姑娘杨昌芹是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也是一位“90后”全国人大代表。
今年全国两会,她提出:建设完善非遗技艺产学研基地,加强传承与产业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
把非遗传承与乡村产业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是杨昌芹始终关注的事。她一手打造产学研基地,特色竹编带动了上千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去年,杨昌芹的竹编品牌创造产值超过两千万元。
在调研中,杨昌芹发现,目前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以及产品,没有形成品牌,缺乏规模效应。
去年以来,杨昌芹还结合国家“双减”政策的推行,不断丰富产学研基地功能,推动竹编非遗技艺进校园。
杨昌芹认为,目前许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技艺以及产品,没有形成品牌,缺乏规模效应。要通过产业基地的建立,整合技术资源、完善培训体系、打通产销渠道,才能塑造文创品牌,开拓出市场,非遗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杨昌芹在山上挑选制作竹编所需的竹子
杨昌芹在拉丝
杨昌芹在创作立体竹编
杨昌芹(中)在指导学员创作竹编
杨昌芹在通过电商销售竹编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