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66个工作成效突出、社会效果良好、人民群众认可度高的非遗工坊案例入选。“十四五”以来,三部门共同推动开展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支持各地累计建设了2500余家非遗工坊,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推动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风文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版从专家学者、行政部门负责人、非遗工坊带头人的不同视角,为广大读者呈现新时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非遗工坊通过带动民众保护传承非遗,既能推动就业,又能助推乡村振兴。目前各地共建设了2500余家非遗工坊,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在促就业、增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非遗工坊是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载体。非遗工坊不仅能引导民众学技艺,还能扩大非遗传承群体,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一些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非遗工坊广泛吸纳就业,挖掘出手工制作、加工制造等灵活就业岗位,促进本地劳动力实现灵活就业、居家就业。一些非遗工坊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手工艺类职业技能培训,政府给予非遗工坊或从业人员相应补助。培训后,非遗工坊优先吸纳脱贫户和低收入家庭参与就业,吸纳农村妇女就地就近就业,还为残障人士提供岗位,让他们有工作有收入。
非遗工坊是促进高质量就业的重要途径。非遗工坊培育特色劳务品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从业人员就业质量。一些非遗工坊通过“非遗+培训+产品创新+电商+展销+乡村旅游”等多种发展途径,提高从业人员收入。一些优秀非遗工坊带头人通过开展工坊建设、技能培训、产品设计、展示展销等工作,成长为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乡村工匠、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点带面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和拉动就业。
非遗工坊是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形式。如今,非遗类项目成为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的优质资源,拓展了一批文化就业新形态。非遗工坊助力非遗研学开展,非遗民宿、非遗小镇等建设,丰富了创业形式和就业形态。非遗工坊推出的体验活动、直播带货等,丰富了就业形式。四川、贵州等地相继出台支持举措,对符合条件的非遗工坊带头人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资助、租金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支持,吸引了更多青年投身非遗工坊创新创业,非遗项目创业更加生机盎然。
在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阶段,有必要总结推广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在带动就业增收中的良好经验,更好发挥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就业创业与政策评价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