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非遗工坊既是振兴乡村的新举措, 也是保护乡村非遗的好办法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岸瑛 创建时间:2023-02-07 12:11:00

编者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66个工作成效突出、社会效果良好、人民群众认可度高的非遗工坊案例入选。“十四五”以来,三部门共同推动开展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支持各地累计建设了2500余家非遗工坊,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推动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风文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版从专家学者、行政部门负责人、非遗工坊带头人的不同视角,为广大读者呈现新时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


非遗工坊,由脱贫攻坚时期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发展而来,是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以及乡村非遗活态保护的重要抓手。

非遗工坊拉近了城乡距离,促进了村民的居家就业和离乡人员的返乡创业,在繁荣乡村经济的同时,也让源自乡土的非遗项目在城乡互联的环境中活态发展。非遗工坊多依托面广量大、有市场需求的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如酿酒制茶、食品加工、草竹编、土陶、银饰、织绣印染等。

入选典型案例的非遗工坊,多依托当地传统工艺龙头企业,对周边的作坊、农户和困难群众具有显著带动作用。如嵊州市大志然工艺竹编厂、连城美玉堂连史纸文化有限公司、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丹寨县宁航蜡染有限公司、大方县高光彝风漆器工艺制品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北川羌族草竹编工作室等,既是各非遗项目的传承单位,也是同类型企业中的佼佼者。

入选典型案例的非遗工坊,其带头人多为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既是能人,也是贤人,除了手艺好、业务能力强,还有一颗善心和公心,乐于助人,甘于奉献。贵州施秉县苗家妇女龙禄颖,早年外出务工,后来返乡创业,带领留守妇女绣出美丽人生。龙禄颖、龙宇母子曾双双参加清华大学举办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通过交流学习将苗绣拓展至家装领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张居悦是一名“90后”非遗传承人,到上海大学学习跨界创新方法后回到家乡,成为囍悦藏羌绣专业合作社的领军人物,带领乡亲奔小康。

非遗工坊既是振兴乡村的新举措,也是保护乡村非遗的好办法。新时代以来,我国非遗保护部门不断出台新政策、探索新路径。如果说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整体,传统工艺工作站是枢纽,非遗工坊则是深入乡村的毛细血管,联系着最基层的农户,守护着乡土中国的根脉。

从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到各类适合家庭生产的手工艺,一度在乡村消逝的“男耕女织”画面,以新的形式重返乡村,为青山绿水凝神聚气,为乡土生活增添活力和魅力。

(作者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