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66个工作成效突出、社会效果良好、人民群众认可度高的非遗工坊案例入选。“十四五”以来,三部门共同推动开展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支持各地累计建设了2500余家非遗工坊,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推动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风文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版从专家学者、行政部门负责人、非遗工坊带头人的不同视角,为广大读者呈现新时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
▲湖南省花垣县花垣镇大竹山社区举办“让妈妈回家”苗绣培训班,传承人石玉香正在传授苗族挑花技艺。(湖南省花垣县非遗中心供图)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近年来,湖南省花垣县以苗绣为依托,通过出台政策措施、建设非遗工坊、实施“让妈妈回家”计划等,努力探索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
花垣县非遗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2项,州、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8项,为第一批“非遗+扶贫”全国10个重点支持地区之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花垣县选取可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传统非遗技艺项目,采取政府投资、对口帮扶援建、合作共建等方式,招引能人志士“回故乡、带老乡、建家乡”,设立非遗工坊。目前,全县各类从事非遗保护利用的传习所、非遗工坊、非遗示范基地、非遗企业、非遗展示场馆等已达158家。
为了让更多的苗乡群众从非遗产品生产中受益,花垣县通过财政资助、非遗工坊提供师资和场地等方式,举办各类非遗培训班,帮助有创业需求的农户学习传统工艺,掌握相关技能,仅2022年,全县非遗技艺培训人数有1万多。“让妈妈回家”计划累计培训绣娘1300余人,帮助当地妇女就地就近就业,让外出打工的妈妈回家“带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问题。
为了让非遗产品更加贴近市场、贴近消费者、紧跟时代,非遗工坊组织专家团队,对传统工艺产品进行专业设计和改造提升,使其与现代生活和审美相结合, 苗族服饰、苗族蜡染、木石雕刻等一批特色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同时,全县引进和培育了5家有品牌、有渠道和用户的知名电商企业,采取订单生产、以销定产、网红带货等多种形式,扩大非遗产品销售渠道,苗族服饰、银饰、伴手礼品等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希腊等地。
2022年,全县从事非遗相关产业产值达5200余万元,带动农户就业1200余人,非遗工坊就业人员中脱贫户和监测户占比达到30%以上。
(作者系湖南省花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