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66个工作成效突出、社会效果良好、人民群众认可度高的非遗工坊案例入选。“十四五”以来,三部门共同推动开展了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支持各地累计建设了2500余家非遗工坊,其中1400余家位于脱贫地区,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推动就业增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风文明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本版从专家学者、行政部门负责人、非遗工坊带头人的不同视角,为广大读者呈现新时代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成效。
▲茶农筛检新鲜茶叶 (河南省光山县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供图)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启动了非遗工坊建设,支持依托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设立非遗工坊。这给长期思考怎样通过传承非遗带领乡亲就业增收的我指明了方向、点燃了希望。在国家、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于2019年成立了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作为带头人,近年来我一直秉持“推动文化传承、带动群众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创新经营模式、广泛吸纳就业等不断推动工坊自身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腾飞。
一是推动保护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组织了赛山玉莲茶制作技艺培训,培训人员达4260人次,开展10多次对外茶文化交流活动,帮助茶农提升技能技艺,先后培养出匡祯意、徐扬峰、罗先春等50多名传统制茶技艺传承人。整理赛山玉莲茶相关资料3万余字,研究成果被《中国名茶大系·绿茶卷》《凉亭乡志》收录,推动赛山玉莲茶更好地保护传承。
二是广泛吸纳就业,促进增收致富。通过增加手工制茶工种岗位、完善手工炒茶产业链条,带领茶农家门口灵活就业,累计提供就业劳务10万人次。同时,我们以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劳务用工、技能培训等方式,带动周边6个村502户1528人脱贫致富,带动茶农累计增收2400万元,户年均增收1.6万元。产业发展夯实了乡村发展的“里子”,村里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容村貌不断升级。
三是创新经营模式,扩大宣传效果。工坊吸纳11个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茶叶家庭农场、36个茶叶加工大户参股经营,建设了郑州赛山玉莲品牌茶叶旗舰店、光山赛山玉莲茶非遗品鉴馆等3个非遗产品实体店,同时创建6个线上旗舰店,制作茶主题内容,提升了品牌综合价值。
目前,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已经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新通道,但我明白这只是一个起点。往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今后我将以非遗工坊为平台、茶文化为载体,守匠心、铸匠魂、践匠行,不断传承发扬创新非遗,以非遗之力为乡村振兴赋能,让非遗“老传统”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作者系河南省光山县赛山玉莲茶非遗工坊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