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级非遗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田静:加强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的培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利用工作。非遗传承的核心是人,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传统技艺类非遗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其文化内涵和技艺价值通过生产工艺环节来体现。因此,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培养模式,要更强调在生产环境中实现,需要进一步统筹学校教育、非遗传习中心(工坊)实践等方面的力量,让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更好地以“活态”进行传承。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制定更加精准的培养目标和计划。非遗保护传承不能完全走市场化的道路,必须由政府部门积极参与,对不同的非遗项目分类施策开展保护传承。特别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其文化价值的核心在于技艺,不同项目的技艺要求有很大差别,在传承人的培养上也有很大差别,这就需要主管部门制定更加精准的非遗传承保护措施,重点是制定更加精准的非遗传承人培养目标和计划,有的项目可通过市场化的规律,由相关企业和工坊以“生产性”方式进行传承保护;有的项目可通过职业院校进行大规模的系统培养;有的项目因缺乏市场需求而濒于消失,则需要对传承人开展“抢救性”培养,应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或补助,保证非遗项目能高质量地传承。
加强代表性传承人的学徒制培养模式探索。要更加重视和压实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的责任,积极探索学徒制传承人培养模式,完善相关工作机制。
探索“以奖代补”鼓励传承人培养。鼓励非遗传习中心、非遗工坊在传承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建议设置专项奖金,对在乡村振兴中积极培养传承人、输送就业人群作出贡献的传统技艺类非遗工坊、非遗传习中心及个人进行奖励,形成培养非遗传承人的良好环境。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大中小学“每人每年一本戏”
戏曲艺术是词有诗意之美、曲有音乐之美、动有舞蹈之美、妆有古典之美、舞台有意向之美、内容有道德之美的综合艺术。通过观剧可以寓教于乐,使观众在观剧过程中对真、善、美有所感触,对假、丑、恶产生明辨,对广大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颇有益处。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新时代学校美育教育、增强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地发挥戏曲艺术在建设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中的独特作用,我提出以下建议。
从国家层面落实全国大中小学“每人每年一本戏”美育方针。由教育部门将“每人每年一本戏”纳入美育课程体系。一是鼓励或要求具备条件的城市大中小学生每年至少进剧场观看一场演出;二是对不具备条件的农村地区则采取政府购买,通过与“送戏下乡”“文化惠民”相结合的方式,落实“每人每年一本戏”美育计划。
宣传部门配合做好剧目宣传。从国有院团开始试点,针对“每人一年一本戏”计划,各地、各剧种国有院团将其常演、可演出的剧目清单提供给相关宣传部门,形成“观戏目录”,宣传部门联合教育管理部门,通过校方引导、配合剧目导赏,以“学生进剧场”“大戏进校园”相结合的方式,让每个学生有机会了解到丰富多彩的戏曲演出资讯。
财政部门制定专门规划。在“戏曲进校园”经费中增加“看戏补贴”,并给予各院团学生专场演出财政补贴,引导学生接受戏曲美育。实行分档补贴机制,适当对小剧种、濒危剧种进行倾斜,鼓励各地学生更多地关注本地的戏曲文化。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淑芬:推进文房四宝行业数字化转型
文房四宝和其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样日益融入时代、走进生活。然而,近几年,全国文房四宝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文房四宝行业面临诸多困难,在实施“文房+”战略、推进文房四宝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实体店销售急剧下降,生计难以维持;传承有余,创新不足;数字化转型人才急需培养。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了尽快带领行业走出困境、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政府要在推动文房四宝产业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文化战略层面予以重视文房四宝文化产业发展。把文房四宝的传承纳入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政府主导的方式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在行业标准、产业规模、产品销售、传承创新等方面,研究相应的政策措施。
加速线上线下融合。文房四宝行业协会应及时调整工作思路,积极开拓互联网新市场,引领传统企业拥抱互联网,继续联合电商平台举办好以文房四宝为主题的线上线下全国文房四宝博览会。
加快行业创新步伐。在数字化驱动下加快构建综合服务网络平台的建设,发挥好行业监管与服务中的创新能动作用,加强平台顶层设计,“文房四宝行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应以增加“有效用户”与开展“专业服务”为基本点,以现代融媒体的新理念,加快推进资源融通、传播互融、利益共融的创新传播机制建设。整合协会已有的信息传播渠道及信息资源。进一步调动各方力量,打造特色研学旅游基地。努力发挥文房四宝行业创新创意优势,推动更多文房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文化产品。
加强网络人才培养。既要做好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人才培养,又要培养好适应新时代网络数字化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