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侗族刺绣:侗寨绣娘巧手绣出幸福花
来源:“中国手艺网”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3-21 15:35:00

摘要:2018年,三江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侗族刺绣设立非遗工坊,工坊固定班底人员是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韦清花,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覃林青、韦丽娇,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覃桂珍、石侗娟、石玉良,工坊采用“企业 + 基地 + 传承人 + 绣娘”的模式,灵活带动当地留守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累计培训当地绣娘2502人,带动226人灵活就业。

三江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从业人员由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韦清花带领当地上百名绣娘组成,采用“企业 + 基地 + 传承人 + 绣娘”发展模式,通过以企业带头、基地培训、传承人带动、绣娘生产模式开展生产,主要业务有侗族非遗产品制作与销售、非遗研学、非遗活动策划交流等。工坊主展厅坐落于中国大侗寨景区三江县城美丽的浔江河畔,毗邻世界最长风雨桥——三江风雨桥,面积300平方米,主要由侗族刺绣展示柜、侗族服饰展示区、非遗体验区、服饰定制操作间、非遗体验休息区、办公区组成。副展厅位于三江县侗天宫景区,面积500平方米,设有侗族刺绣展厅、侗族服饰展厅、非遗研学教室。生产车间位于三江县南站易安小区,面积500平方米。同时,工坊在香港、深圳、上海、湖南设有销售展示点。

三江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产品:银绣装

三江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产品展示

一、开展技能培训,推动非遗传承

工坊培养了一批包括代表性传承人在内的精于刺绣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高超技艺的绣工队伍,以技艺为主、美学为辅开展培训,从技能、设计、配色、产品运营等方面提升绣娘素质。工坊累计在三江县同乐、良口、老堡、林溪等乡镇开展绣娘技艺提升培训班54次,培训当地绣娘2502人。截至目前,工坊辐射带动绣娘就业226人,其中24位是建档立卡脱贫户。脱贫绣娘中,覃梅香单次订单收入最高达6700元,石玉花单次订单收入达4200元。同时,工坊作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南宁师范大学、广西科技大学的教学实践基地,接受大学生实训近1000人。工坊委派传承人多次到北京光明小学、香港河东中学、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三江侗族自治县各中小学等学校授课,以非遗进校园、非遗研学等方式推动非遗传承。

三江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非遗工坊带头人韦清花指导绣娘刺绣技艺

二、强强联手,推动产品升级

工坊持续引导绣娘发展侗族刺绣、织锦等“指尖经济”。2020年,工坊与苏绣传承人姚建萍结对子,将侗族刺绣技艺与苏绣技艺融合,开发“柿柿如意”产品,在三江南站易安小区基地带动了52名绣娘居家就业。工坊还与湖南大学、广西大学艺术学院、广西科技大学、柳州二职校等学校合作,成立校企实践基地、开发特色产品、参与米兰设计周等。通过高校设计、绣娘制作、公司生产的模式,开发了侗族刺绣首饰类、家居装饰类、服饰类等80多种产品,年产值200多万元。其中,侗绣壁挂、项链、十二生肖刺绣银杯垫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外观专利证书。

三江县清花锦绣文化传承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举办技能培训班

三、“走出去,带进来”,扩大社会影响力

工坊通过“走出去,带进来”策略,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织侗绣传承人和绣娘们通过外出参加各种展览、博览会等交流活动,进行侗族刺绣宣传推广。工坊带头人韦清花带领工坊参加了中英文化交流年、中国非遗博览会、第三届进出口博览会、中国——东盟旅游博览会、全国工艺美术作品展、广西工艺美术展、柳州工艺美术作品展等活动,侗绣精品获奖颇多,蜚声业界。工坊还通过淘宝、微店、抖音直播等线上多渠道拓宽产品销路,让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实现顾家、传艺、振兴“三不误”。工坊现已走上规模化发展 、专业化经营 、规范化管理道路,开辟了“非遗传承 + 产业振兴 + 文旅融合”的特色多赢“锦绣振兴路”。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