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四川:非遗、旅游“双向奔赴” 有机融合是关键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雪娟 创建时间:2023-06-19 15:32:00

编者按

文化铸魂,旅游兴业。眼下,随着各地不断创新人们看见非遗的方式,实现非遗与旅游的“双向奔赴”,“非遗+旅游”融合发展渐入佳境,但如何深度融合仍是重点和难点。本期聚焦四川、江苏、浙江三地“非遗+旅游”的探索与实践,一窥当前“非遗+旅游”发展现状,发现更美的乡村、更富的农民,同时探讨难点和瓶颈问题。

非遗走入当代生活,搅动一江春水,丰富了乡村文化色彩,激活了乡村发展的新动力。在四川成都蒲江县,曾经的贫困村落因一口明月窑变身网红文艺村;在成都崇州道明镇,昔日的竹编糊口生计引来万众打卡消费。非遗与旅游的“双向奔赴”,让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了,一幅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在希望的田野上徐徐舒展。

老窑新生  烧出乡村旅游火热市场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张学勇拿到了第七批成都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证书,这一官方认定,也让他从某种意义上真正接手了爷爷传下来的明月窑陶瓷制作技艺。

明月窑所在的甘溪镇明月村,如今是一个远近闻名、充满艺术气息和文化氛围的村落,也是国内知名的“文旅+乡村振兴”探索案例。而在过去,这里既没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没有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古迹遗产,发展文旅产业可谓“无米之炊”。

“小时候父母辈希望我们能好好读书、走出农村,现在轰轰烈烈的乡村振兴又把我召回来了。”接待游客体验制作、兼顾展览和销售,“俞明堂”艺术工作室是张学勇在家乡的落脚点,也是他完成祖辈文化传承的精神家园。“爷爷16岁就在明月窑工作,直到88岁干不动了才停下来。”让张学勇没有想到的是,祖祖辈辈耕作的泥土,在今天竟成了撬动村里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点。

转机发生在2011年,从江西景德镇来的陶艺发烧友李敏发现了一口因汶川地震受损停烧的邛窑系老窑,是四川为数不多的“活着的邛窑”。随后李敏提出了修复古窑、打造明月国际陶艺村的构想。当地也看到了乡村旅游蕴含的机遇,经过几年精心筹备打造,2014年明月窑正式对外开放。自此,明月村挂上“明月国际陶艺村”的新招牌,走上了“非遗+旅游”的新发展之路,迎来如潮游客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春天。

即使在因新冠疫情影响的3年中,明月村的旅游也硬核发力,年平均接待人数达到了25万人次,每年带来产值约6500万元。明月村党委副书记吴俊江告诉记者,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约4.5万人次在明月村体验手工制陶和植物蓝染的乐趣,在松林、竹海和茶园间骑单车,感受乡村艺术田园生活。

道明竹编  编织乡村生活大好光景

崇州市道明镇是远近闻名的“中国民间艺术(竹编)之乡”。道明竹编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2014年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然而,随着竹篓、竹篮、撮箕等生活用品逐渐从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中退出,道明竹编这项非遗技艺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17年,道明镇网红建筑“竹里”横空出世,其新颖的现代设计理念不仅赢得了国际建筑圈的赞誉,更是吸引了万千游客慕名前往。在当地政府规划中,“竹里”的建设初衷就是为道明竹编提供一个传播和交流的平台,让竹编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走向更大的市场。

“竹艺村”由此诞生,并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四川非遗旅游打卡点。乘势而上,竹艺公园等一批主题项目陆续面世。崇州市道明镇党委委员、人大副主席张敏告诉记者,除了承载竹文化的亮丽名片,当地还孵化布局了遵生小院、三径书院等“小而美”点位,培育耕读研学、科普体验、餐饮民宿等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新业态,现已初步形成“既有一轮明月,亦有满天繁星”的产业体系。

旅游的兴起,给竹编这项古老非遗带来新的春天。数据显示,2022年道明竹编制品年产值2195万元,旅游年收入3846.4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4.0467万元,全年接待游客88.42万人次。

当地人的生活由此发生改变,其中,四川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0后”“竹编姑娘”杨隆梅的人生轨迹尤具代表性。

杨隆梅的爷爷是家中竹编事业创始人,2013年,家中工厂失火,杨家编了三代的竹编制品全部被烧毁。她不忍心看到祖辈传承下来的竹编事业就这样摧毁,选择回乡拾起这门古老的手艺。

2013年,杨隆梅抓住中央美术学院在道明设立实践基地的契机报名学习,有了学术理论和专业技能傍身,她带领团队迅速打开了局面,走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路子。

“唯有创新,才能让竹编制品走得更远。”年轻的杨隆梅深知,传统手艺想要在快速发展的当下生存,必须突破创新,这也是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则。她创立“杨隆梅工作室”,结合生活美学和时尚潮流,用精湛的技艺和现代审美大胆跨界。如今,从竹艺村走出的符合当代审美的竹编项链、耳环、包包、灯具、家具乃至户外造景等已经火到全国乃至海外,实现了销量和口碑的双丰收。

独特IP  创造独一份的文化体验

记者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了解到,去年举办的“2022年四川非遗年度人物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案例推选”中,近60个“非遗+旅游”案例提交了申报材料,崇州竹艺村、蒲江明月村和甘孜县格萨尔王城“百村产业”基地等10个案例入选“2022年四川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此举既引领了全省非遗创新实践,也不断增强了非遗的生命力和传承活力。

拥抱非遗,旅游将更有文化味。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教授李锦分析了“非遗+旅游”的3种不同形态。她以南充阆中古城景区举例,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与非遗春节习俗相结合,纺织业和食品制作非遗项目又与景区有机融合,为游客带来全方位的沉浸式非遗体验。阿坝州茂县的羌族瓦尔俄足节具有鲜明特色,万名游客齐跳莎朗舞的场面十分壮观。此外,借助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建立主题性旅游目的地,如崇州道明竹编、泸州分水油纸伞等,也都与景区实现了有机融合。

“‘非遗+旅游’的难点,在于非遗项目本身的特性如何与吃住行游购娱有机融合,这是各地正在面临的问题。”李锦建议,根据非遗自身的特点重新设计旅游业态,比如创新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让自然景观与民间传说形成具象的结合,将音乐、舞蹈、戏剧等体验类非遗项目设计成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旅游业态,让人们得到独特的文化体验,这样才能区别于传统的旅游景区。

李锦认为,尽管当下非遗对旅游带来的直接收益不多,但长远来看,对社会氛围的营造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她透露,四川目前正在着手建非遗景区,打造专属非遗的旅游IP。

人才缺乏的问题也在发展中逐渐破解。越来越多的游客走进竹艺村,走进杨隆梅的工作室,让她欣慰的是,曾经的竹艺村和大多数农村一样,年轻人口严重外流,现在家乡发展好了,很多年轻人也愿意回乡就业了。杨隆梅的团队从原有的10多位竹编技师已经发展到现在的50多位技师,其中年轻技师多达20多个。

在明月村,老村民吃上了旅游饭,“新村民”也纷至沓来:作家宁远在这里成立了染布工坊,使得草木染布艺术成为村里的文创新标签;篆刻家李南书将篆刻艺术带入了明月村,并成立全国第一个乡村篆刻传习所。蒲江甘溪镇文创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当地已引入52个乡村文创旅游项目和100余名艺术家、创客,形成集陶艺生产销售、文化展示、创意体验、休闲运动、禅修养生、田园度假为一体的人文生态度假村落。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