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有太多非遗项目,因为脱离孕育和生存的土壤,成为无根浮萍,丧失生命力。文化和旅游部等单位近年来扎实开展非遗在社区试点,取得积极成效,再次验证“遗产保护须紧密联系时代”的观点。
社区,是民众居住的基本单位,是辐射范围最广泛、惠及民众最便利的地方。围绕打通保护传承最后一公里,过去几年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探索,让离开的非遗项目重回社区,为扎根社区的项目持续浇灌肥料,解决了非遗的受众问题。
山东是非遗大省,不仅体现在资源体量上,更体现在对资源的转化利用举措中。围绕科学保护、有序传承、高效利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非遗保护单位,主动对接社区,联动高校、社会组织的力量,让非遗项目与社区居民的生活紧密连接。
其中具体的案例不胜枚举。有的着眼培训,将传统工艺项目通过公益辅导方式,进入社区课堂;有的着眼展演,定期在社区组织活动,为非遗项目亮起聚光灯,形成人气;还有的与增加居民收入结合起来,让大家在家门口学一门致富手艺。
凡此种种,均取得良好成效,充分说明非遗在社区的广阔发展空间。
同时也要关注,非遗在社区能够蓬勃发展,从长远来看仍有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比如师资的问题,谁来教,能不能形成相对固定的师资队伍;比如辐射范围的问题,是否每个社区都要特色项目,是否能跟社区养老公共服务结合起来。
扎根社区,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非遗重焕生机的主要路径。地方党委政府应当给予更多关注,将其作为基层治理的切入点,作为提升社区居民幸福指数的突破口。此外,应当推出更具吸引力的举措,让社会各界参与到社区非遗的传承中。有足够的人员保障,这项事业才能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