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两千多年来,端午节逐渐成为集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为主题的综合性节日,主要有祭祀屈原、纪念伍子胥、插艾蒿、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龙舟竞渡、除五毒、佩香囊等诸多习俗。在这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富刺激性、最为壮观的,当属龙舟竞渡习俗。
图1 福建石狮端午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又称赛龙舟,每年在端午前后举行。各地持续时长差异较大,短则一日,长则月余,湖南沅陵则形成长达“三个‘半月’”的龙舟月格局。龙舟竞渡与端午节其它习俗彼此配合,形成完整的文化景象。比赛时,河面上,一只只龙舟你追我赶,劈波斩浪;龙舟健儿,奋力向前,竞显风流;河岸上,人潮涌动,彩旗招展。号子声、锣鼓声、击水声、人语声、助威声交织一片,场面壮观,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景观。
作为端午节的标志性习俗活动,龙舟竞渡广泛流传于江浙、两湖、闽粤贵等地区,香港、台湾亦有保留。目前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涉及龙舟竞渡习俗的项目达十余个,如:湖北省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浙江省的蒋村龙舟胜会、福建省的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大澳龙舟游涌等。
一、习俗由来
端午节龙舟竞渡习俗的来由,不同地域说法不同,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说是为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人们为了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此说流传范围较广,现主要集中于长江流域的两湖地区,广东东莞、贵州省镇远县亦同。
图2 汨罗江畔端午节龙舟竞渡前祭祀屈原仪式
一说是为纪念伍子胥。春秋末期,越王勾践灭吴后,悯伍子胥忠,将祭伍活动与原有的习俗结合起来,形成最初的龙舟竞渡习俗。此说现集中流传于江浙沪一带,嘉兴至今流传着“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之说。
又一说源于祛除水患和瘟疫的愿景。古时江河沿岸多水患,灾害连年,引发瘟疫。为了驱灾避邪,民众便在洪水频发的端午节举行祭祀活动,划着精心制作的七彩龙船游弋江上,祈求风调雨顺,民生安康。此说现主要流传于贵州铜仁、福建石狮及香港大澳等地。
二、基本内容
各地龙舟竞渡习俗涉及的流程和内容不尽相同,往往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但大致来说,都以竞渡为核心,同时注重下水前的祭祀仪式及竞渡后的庆祝仪式。
(一)祭祀仪式
龙舟竞渡,为纪念先贤或祈福祛灾而举行,因此竞渡前的祭祀仪式往往隆重而热烈,通常在龙舟下水前举行。
祭祀的对象因地而异,包括龙王、各路神灵、屈原及伍子胥等,以龙王为多。仪式名称各地有别,如湖南沅陵称为“关头”,湖南汨罗江畔称为“朝庙”,浙江五常称为“请龙王”,目的都是祈求神灵保佑龙舟赛顺利,祈祷人们平安康健。
图3 贵州镇远赛龙舟前举行神圣的祭龙仪式
祭祀仪式的举行地点通常设在江岸或龙船上,人们摆放祭台,摆上酒肉,点燃香烛,插上艾蒿,焚烧纸钱,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或龙船师傅念诵祭文,朗诵誓言,而后或将祭品抛入江中,或由道士作法,完成仪式内容。
也有某些地区的祭祀仪式在庙宇举行。祭祀当日,众人由本村德高望重者带领,在庙宇供奉鱼、肉、糕点、瓜果、银元宝等丰厚祭品,恭恭敬敬地上香进贡,请出龙王或相关神灵,之后一起跪拜行礼,完成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结束后,得到神灵和祖先庇佑的人们,正式迎来百舸争流的竞渡环节。
(视频时长1分16秒,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这段记录的是1991年6月在秭归老县城所在地的归州屈原沱水域举行的龙舟竞渡比赛“抢红夺标”的影像资料。秭归传统的划龙船比赛是在大江大河里举行的,以龙舟抵岸抢到“标红”为赢,“标红”的红布和包裹中的香烟是给获胜者最好的奖励。“抢红夺标”充满着民俗活动的趣味性,也牵连着观赛民众的情感。
视频来源:宜昌市艺术研究所
摄制者:吴连波
摄制时间:1991年6月
(二)龙舟竞渡
竞渡是赛龙舟的核心环节。作为一种民间竞技活动,各地规则和胜负标准不尽相同。大多数地方的龙舟竞渡以速度为胜负标准,同等距离用时最少者胜出;而有些地方的龙舟竞渡则以技巧性和观赏性为胜负判断标准。如上海罗店划龙船习俗,就“轻竞驶、重观赏”,具有打招、台角、吹打的水上表演成分。又如浙江省的五常龙舟胜会则以竞技巧为显著特点,闹龙舟集中体现在“划”上,而非比速度。龙船击桨整齐与否,踩艄姿态如何,踩稍与划桨动作是否协调等,都是胜负评判的依据。
图4 待发(摄影:梁向东)
图5 苏州端午节龙舟竞渡场景
(三)庆祝仪式
龙舟竞渡结束后,各地往往会举办庆祝活动,形式多样,包括文艺表演、燃礼花、放河灯等,其中,最特别的要数留存于浙江蒋村、江苏苏州、福建石狮、贵州铜仁、贵州镇远等地的“抢鸭子”活动。龙舟赛结束后,主办方会向江中扔下数百只鸭子,任由参赛队员和岸上群众下水争抢。一时间人声鼎沸,数百青年鱼跃而下,江面上鸭群扑腾,人头翻涌,破浪击水,争抢嬉戏,岸上水中一片欢腾。
图6 贵州铜仁龙舟赛后的抢鸭子活动
三、主要特征
(一)广泛的群众性
龙舟竞渡是全体社群人员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从达官贵人至平头百姓,从耄耋老人到黄口小儿,各阶层,各年龄段,甚至各民族的人都会积极参与进来。船上操桨者多,岸上观赏者更多,其全民性特征明显。
图7 五常龙舟胜会观者如云
(二)特定的时节性
龙舟竞渡习俗的时节性特征非常鲜明,一般来说只有在每年端午节前后才进行。超越这种时间或季节,老百姓就不承认它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活动,而仅仅视为竞技或消遣。
(三)鲜明的文化差异性
龙舟竞渡习俗历史久远,流传地域广泛,在形成过程中,传承人群演变过程复杂,活动内容、形式与传承方式综合了原始宗教、民间信仰、生产劳动、战争兵事等多种因素,呈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性。如两湖地区,民风粗犷,龙舟以竞速为胜;而杭州山柔水媚,龙舟则以尚技为荣。各地的竞渡习俗,都带有本地文化的独特烙印,反映了地域文化的不同意趣。
四、重要价值
(一)学术研究价值
各地的龙舟竞渡习俗是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及演变的,是集功能、情感、形式和技艺多因素于一体的民俗事象。龙舟竞渡习俗所体现的环境、资源、人文元素,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表达,在民族学、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图8 汨罗江畔端午节龙舟竞渡前的祭龙仪式
(二)文化传承价值
龙舟竞渡习俗是各地端午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各地百姓在漫长的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社会产物,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德风尚和价值观念,对弘扬自强精神,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化人们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三)娱乐健身价值
作为一项传统的体育运动,龙舟竞渡在具备健身功能的同时,有着强烈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为民众所喜闻乐见。通过群众的广泛参与,成为集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民俗表现形式。
图9 五常龙舟胜会船手赤膊激浪花
五、结语
龙舟竞渡习俗在近年的传承发展中也出现一些隐忧:一是部分仪式性内容被简化甚至被舍弃,原有的文化意韵难以充分阐释;二是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减弱,其群体性特征有弱化倾向。随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不断推进,民众文化自信、文化自觉不断增强,作为端午节重要组成部分的龙舟竞渡习俗引发关注,传承活动有序推进,呈现出新的发展面貌。新时代新气象,相信这一古老的习俗必将焕发新的活力。
(文字:王铮;图片/视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