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妇女展示她们的毡绣布绣作品
毡绣和布绣是哈萨克族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已流传几百年,具体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主要流传于新疆哈萨克族牧民聚居区,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北塔山牧场、奇台农场一带广为流传。
简单地说,毡绣和布绣就是在毡子或布面上绣制各种图案,是绽放在草原上的优秀传统民间技艺。2008年,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萨克族的居家必需品
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手工艺是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长期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文化瑰宝,既有实用性,又有很强的艺术性、装饰性,是哈萨克族极具代表性的居家特需品和必需品,蕴涵了哈萨克族人的生活情趣、审美观念及工艺技术等。为了美化家庭和环境,纯朴而善良的哈萨克族妇女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毡毯器物上刺绣、雕刻各种图案,从层层铺地的花毡,到毡墙帷幔的墙毡,大到住房家具,小到饰品绳带,处处堆花叠绣,为草原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风情。
哈萨克族的姑娘从小就开始学习毡绣、布绣,她们用银针彩线点缀生活、描绘理想,工艺相当精巧,图案题材多样,最基本的是日月星辰、动物、花草树木等各种几何图形。图案的不同着色象征着不同的意境:蓝色象征天空,红色象征太阳和阳光,白色象征快乐和幸福,黄色象征智慧,黑色象征大地和哀伤,绿色象征春天和希望……
花毡,在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中用途很广,他们在房间里要铺花毡,坐垫上、炕上、草原上野炊时都要铺花毡。花毡是在原色底毡上绣出来的,要绣花毡,就要擀“克依孜”(毛毡)。擀毡,对哈萨克族妇女来说是重体力活,也是对其技艺水平的检验。
哈萨克族妇女一生不知要绣多少花毡,而花费心血最多的是出嫁时带去的花毡,这条花毡倾注了姑娘对爱情和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另外也可向婆家展示自己的才华。所以,待嫁姑娘往往用几年时间来绣这条花毡,她们将对丈夫的情、子女的爱、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向往,用银针彩线绣到白毡上。
绣制技艺代代相传
卡门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红旗农场农十二连哈萨克族职工。走进卡门的家,顿时被她家精美的布置所吸引,四面墙壁挂满了彩色的壁挂,炕上铺的花毡、五颜六色的抱枕和炕垫把屋子装扮得十分温馨且富丽堂皇,充满浓浓的民族气息。
卡门12岁开始跟随祖母、母亲学习毡绣、布绣,悟性、兴趣加上勤奋好学,14岁时就已开始独立制作毡绣、布绣。尽管那时条件艰苦,缺乏足够的原料,但这并没有束缚卡门追求技艺的精神,她通过给牧民放牧换回羊毛来制作她的作品。每次她都将羊毛小心翼翼地处理干净,和母亲将羊毛擀毡后,制成羊毛毡。然后,取盐、面粉少许,与牛奶调和在一起形成稀液体状,用火柴棍蘸上液体在毡子上按照脑海里的样子勾画图案,心灵手巧的她不用尺子和任何辅助工具,画出的图案也工整、美观。
卡门说,在奶液中加盐和适量的面粉调和作画,画在毡子上或布上呈白色,色泽清晰,而且容易被毡或布吸收,附着力强、不易脱落。图画好后,用钩针将毛线沿着图案形状刺绣。那时没钱买各式各样的花线,她便用白色和黑色的线拧成毛线,在毡子上绣制。经过一个多月的绣制后,她们将绣好的毡子出售,周而复始。
卡门18岁出嫁,生活有所好转,她用买回的各式的花线跟着婆婆绣。为了让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如今她把手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4个儿媳妇,特别是二儿媳妇库拉西。卡门从擀毡、图案勾画到绣制、色彩搭配都手把手教她,十分有耐心。
库拉西从小跟母亲绣过一些作品,但技艺不精。经过卡门的教授和自身的努力,她很快掌握了毡绣、布绣的技艺。
2008年,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卡门说,这标志着他们世世代代沿袭的民族文化得到了认可、保护及传承,也使这项民族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
为传承、发展各出新招
经过不懈努力,库拉西被定为第四代传承人。备感责任重大的她和婆婆卡门,每年6月都组织哈萨克族妇女在草原盛会上展示作品,大家像过节一样展示着自己最满意、最好看的绣品,并相互交流、切磋、点评,激发大家保护、传承、创新这项技艺的热情。
如何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哈萨克族毡绣、布绣手工艺,也是红旗农场党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农场党委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争取项目。2012年,在红旗农场三场槽子哈萨克族牧民定居点兴建了占地1373平方米的民族手工艺产业孵化园,为哈萨克族妇女提供了集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场地,也使她们从手工绣制作走上用机绣创新发展的重大转变。
农场通过各种渠道购置绣花机44台,建成2个机绣车间、2个手绣车间,并选派专门的经纪人与商家洽谈订单,保证毡绣、布绣的市场销路,形成毡绣、布绣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联动机制。农场还采取多种措施因势利导,扩大规模化生产和经营,不断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带动少数民族职工就业、创业。
库拉西带领100多名姐妹在孵化园大显身手,在绣制中融入现代文化元素,吸收汴绣等中原文化元素和技艺,绣制的挂毯、床毡、地毯等图案精美、色彩缤纷、针法细腻,既保留哈萨克族毡绣、布绣的民族特色,又彰显其时代性和文化元素的多样性。
2014年,孵化园被批准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在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传承保护基地也于2016年开始兴建。
库拉西说,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借助红旗农场孵化园的平台及农场的各项帮扶优惠政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今后,还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