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三寻“只做生活中的日用品”
郑芬兰的小巷三寻已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十几年前,保护非遗还未成为一种共识时,郑芬兰靠着自身对手工艺的热爱以及母亲长年织布给她带来的影响,开始了“小巷三寻”的创业之路。创建之初承受着万人质疑的声音,这个曾经被别人称作“疯子”的女人,屡屡将这种自嘲挂在口边。如今,“小巷三寻”开始一步步走进大众视野,郑芬兰用自己的坚持和毅力终于创造出了一片天地。
让手工非遗融入生活
初次见郑芬兰是在2016年9月的一个非遗博览会上,我对她干练的气质尤其深刻。
2005年,郑芬兰就提出了“让手工非遗融入生活”的理念,没想到十几年前提出的想法,现在却成为业界共同的理念。
“当时我喊了一个口号:‘不做博物馆的陈列品,只做生活中的日用品’。”郑芬兰说道,“从一开始,小巷三寻所有的手工艺品开发就都是市场化的,都是接近生活的产品,与高雅或者小众的艺术品截然不同。”在她看来,手工艺品就应该融入到生活,近几年人们都认可了这一理念,使得“小巷三寻”成为生活类手工艺品开发的先行者,它的多个技艺已经成为省级非遗项目。
郑芬兰的小巷三寻产品大多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相机带、手帕、书皮等文创产品,大人和孩子均可以体验这种手工技艺的美妙。“我们将村里手工艺人的技艺进行改良,然后经过包装、加工制作成生活用品,这些产品称不上艺术大作,但是都与生活密切相关。”郑芬兰说。
从做女装到背包客,走过的每一个村落都为她创造的“小巷三寻”品牌奠定了基础。郑芬兰介绍说,她在云贵川以及湘西凤凰一带游历时看到很多老外喜欢手工的玩意,于是便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女装改做手工。“最初并没有去规划,也没有想着去做成一个品牌,后来发现有那么多人喜欢,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事业。”郑芬兰说。
如今的小巷三寻,在北京的瀚景雅集咖啡屋也有了非遗传习所,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纯朴的土布纺织技艺、各种系列的文创产品,而且还可以亲自体验织染绣缝手作课程。据郑芬兰透露,非遗传习所是2016年由小巷三寻和瀚景雅集公司联合创办的,在这里可以尽情感受“生活本源、东方生活美学”的魅力。
做一个有温度的品牌
据郑芬兰介绍,“小巷三寻”主要内容分为4个板块:梭子的故事、土布的新生、女红的复兴以及手工的村落。
十几年前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郑芬兰在贵州徒步时收到了一把“母梭”,这也是她收获的第一把梭子,当地一位奶奶交到她的手中,希望她能让梭发扬光大,这把梭子是奶奶的嫁妆。就这样,郑芬兰不经意间便走上了“搜梭”之路。
她每到一个地方就搜索梭子,目前为止,她已经收到了一万多把梭。这一万多把梭来自全国各地,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目前我应该是拥有梭最多的人。”郑芬兰说,“我们希望能够创建一所梭博物馆。梭是织布机上的一个重要零件,每把梭的背后都是一段历史和文化故事,浓缩了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活痕迹。”郑芬兰透露,他们已经做了两次梭的展览,收效不错。
第二个板块是土布的新生,即对土布进行重新设计,让土布回到日常生活。在郑芬兰看来,一个手工艺品如果只能做展览却不实用,是不能体现手工艺的价值的。“因为只有它与我发生关系时,我才能懂得手工意义的所在。”郑芬兰感慨道,因此,小巷三寻的口号就是“做一个有温度的品牌”。
第三个板块女红的复兴,是推销土布的一个途径。郑芬兰透露,创业之初为了生存下去,她的团队拟定了几百场的活动,几乎每天都要做活动,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女红、认识女红,让前来的人体验织布、染布、缝制成产品,为产品做推广。郑芬兰也会走进大学、小学给学生上课,进而推动女红的复兴。
小巷三寻做的第4个板块是“手工的村落”。据郑芬兰透露,手工的村落是公司目前的重要发展方向。“我们会走进各个村落去解决各种技艺如何传承的问题,然后解决他们的产品如何走出来的问题。”郑芬兰讲道,“小巷三寻的理想是将技艺带进村落,将村落救活。”
小巷三寻将技艺的产业发展理念植入到村落,为乡村做品牌,让品牌成为乡村自身的品牌继续发展,并不依赖某个老板而生存,这是郑芬兰团队赋予手工的村落的主要概念。她希望能够通过手工、通过产业入驻村落,救活非遗,让年轻人重返村落。“一个村落里的年轻人不回去,所有的事情都是徒劳。”郑芬兰坚定地说。她十分反对“将村落里的农民赶走做乡村酒店”的概念,认为这种概念并不能拯救乡村反而会害了乡村。
产品要融入生活展品只能孤芳自赏
创业之初,大家都称郑芬兰为“疯子”,因为她的理念与当时追求的时尚、个性大相径庭。然而郑芬兰却坚持自我,她认为有温度的产品才有故事可以诉说,有温度的产品才是有文化内涵的。
因为喜欢“无印良品”这个品牌,郑芬兰当初将自己的品牌定位为“做中国的无印良品”,但是细细想来,这个定位并不准确,因为“无印良品”虽然样子简约、质量优良,但是却缺少一种温度,于是郑芬兰将自己的产品延伸到了“有温度”的理念上。
说起小巷三寻的理念,郑芬兰侃侃而谈,小巷三寻的4个板块很简洁,未来也没有过多的业务拓展。2017年,小巷三寻将主推多个主题活动,一是同“书院中国”联合发起全国环保书皮进校园;其次,小巷三寻会推出环保手帕,希望中国人同日本人一样养成使用手帕的习惯,尽量减少餐巾纸等一次性纸巾的使用。郑芬兰介绍,即将推出的手帕中很多都是在村落里生产,这个产业链可以反哺村落。另外,小巷三寻还会推出手织鞋带、制作各种首饰等,推广更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
在郑芬兰看来,手艺分很多种,有些手艺没办法量化。手艺只是一种传承,但传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传承。手工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提倡这样的一种精神,但不能提倡国人都来做手工,这是两个概念。”郑芬兰解释道。
很多人说,中国的传统手工艺在消亡,在郑芬兰看来,并没有那么可怕。“手工艺在村落里还是普遍存在的,只要有市场存在,就不会消亡。将手工艺融入生活、融入市场、跟当代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是最重要的,否则,就像有些展品一样只会孤芳自赏,与大家都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