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今年的大寒时间是2017年1月20日(农历丙申年,腊月廿三),星期五,5点23分。据文献记载,“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风大、低温,北方正值“四九”天气,黄河以北积雪不化,更是一片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大寒三候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找寻食物,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坚实、最厚,儿童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此外,江南一带有二十四番花信,“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农事农谚
大寒节气里,各地因为气候条件不同,开展着不同的农事活动。北方地区老百姓多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作准备,或者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南方地区则仍在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除此以外,各地人们还以大寒气候的变化来预测下一年的雨水及粮食收成情况,便于及早安排农事。
相关的农谚歌谣也有不少。如“大寒不寒,春分不暖”,意思是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延展,来年春分时节天气就会十分寒冷。“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意思是在大寒时节里,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虫的幼虫冻死,这样来年的农作物就不会遭到虫灾,农作物才会丰收,农民就可以丰衣足食了。此外还有“大寒不寒,人马不安”、“大寒白雪定丰年”、“大寒无风伏干旱”等说法。
节气习俗
大寒迎年: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重合,有时,甚至连春节也包含在这一节气中。因此,除顺应大寒节气干农活外,人们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同时,人们还要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尾牙祭: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吃春饼(南方叫润饼),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时至今日,尾牙祭已经慢慢退出了大寒习俗,但中国福建沿海、台湾等地仍保留着尾牙祭的传统。
祭灶:腊月二十三,也就是年俗中的小年,今年的大寒与小年恰好是在同一天(而南方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这一天,最重要的民俗就是祭灶王,吃麻糖。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因此小年也叫祭灶节。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到人间,当上了“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灶房北面或东面,记录人们的生活,每年腊月二十三,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定赏罚。因此,祭灶节是各家欢送灶神上天的节日,百姓在位于厨房的灶王爷神像下,用麦芽糖、江米粉和饴糖类的糖果供奉灶王爷,这样他就只能在玉帝面前说好话了。
饮食变化
因为大寒与立春相交接,各地的传统饮食也顺应季节的变化。与冬至以来的温补不同,大寒进补的食物量宜逐渐减少,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可适当添加,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例如,广东佛山民间有大寒节用瓦锅蒸煮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食用后具有御寒滋补功效。安徽安庆则有大寒炸春卷的做法。
古人讲究“春发、夏长、秋收、冬藏”的养生原则,认为这样才能“春安、夏泰、秋吉、冬祥”。今年的大寒是“四九”的第四天,过了大寒,便是立春节气,新一轮的循环往复即将到来。
(文字、图片整理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