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进程,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却渐趋恶化,面临诸多遗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活灵活现的皮影戏表演、华丽绚烂的少数民族服装制作、声势浩大的羌族羊皮鼓表演,到哥伦比亚黑白狂欢节、撒丁岛牧歌文化、印度尼西亚的蜡染印花工艺,再到色彩鲜艳的木版年画、漂亮玲珑的庆阳香包、制作精美的油纸伞,甚至是成都的盖碗茶、雅安的黑茶……
这些你听说过的、接触过的、可能已经列在计划中想要去“探秘”的“非遗文化”,如今齐聚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来自世界各地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展示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展览、展演除了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参观学习外,也为大家交流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发展搭建了交流平台。
非遗的“遗憾”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正式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开启了关于“非遗”保护的全球合作。随着缔约国的数量越来越多,登录“非遗”名录的项目越来越多,“非遗”保护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发扬,随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意识的逐步提高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更多依靠具体传承人的“非遗”项目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却更为复杂。
与许多“非遗”项目在“非遗节”上“热闹”无比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不少“非遗”项目在现实中却面临“濒临灭绝、几近失传”的困境。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很多产生于农村的民间技艺,尤其是展演性的“非遗”项目严重缺乏平台,传承人不再靠此谋生。成都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进痛心地说,“在许多地方,从事‘非遗’的人员减少,老者离世,后继无人,很多‘非遗’传承人为此而担忧”。
如何在充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发挥创新思维促进“非遗”的传承?国家对“非遗”传承人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如给予生活补贴,改善传承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对传承人授徒传艺给予扶持等。但是,这些措施尚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利用好“非遗”,变成了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很多人都在想办法、出主意:“非遗”走进课堂、提高补贴经费、提供免税等优惠政策……所有的努力,无非是想让“非遗”不再留下遗憾,也的确在操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要真正实现活态保护与传承,还需要长期、细致的工作。
从娃娃抓起
“我把我的竹雕技艺传给我的两个女儿,现在大女儿成立了自己的竹工艺公司,我也有自己的工作室。我发愁的不是自己的经济来源,也不是产品销路,而是怎样能让竹雕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不要让这笔文化遗产消失。”在博览园宜宾非遗展馆内,今年已经66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华一说。
老人的女儿何素梅告诉记者,“其实,有不少年轻人主动找到我们学习竹雕技艺,但能坚持不懈把这门技艺的精髓学到手的太少了,我们收徒弟把人品放在第一位,技艺则是第二。要把这笔文化遗产发扬下去,决心才是关键”。
的确,戏要有人唱,舞要有人跳,工艺要有人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它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遗”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人口资源大国,想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在全面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基础上抓人才培养,并且“从娃娃抓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主任杨治说,“现在有很多小学除了国家教育大纲规定的必选课程外,也加入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这一点值得继续发扬。例如,北京就有很多的小学设立了京剧、昆曲、曲艺、太平鼓等传统技艺的课程,受到了很多学生的欢迎,甚至带动了很多学生家长都加入到学习这门技艺的行列中”。
“非遗进校园”为“非遗”传承提供了一个平台,更为在青少年学生群体中寻觅潜在的传承人打下了基础。“非遗”的浸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推动了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一些地方借鉴这样的成功经验,开展了“非遗进农村广场、进城市社区”等活动,把彝族的三跺脚、藏族的锅庄等简单易学的民族舞蹈改编成健身操……诸如此类的推广,让更多的人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生产性保护
“从古到今,新繁镇处处有粽叶,户户有棕编,人人会用棕。”成都新都巧帆棕编专业合作社经理杨济铭说。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棕编技艺,在生产生活工具的使用上已越来越少,当地在抢救性保护的基础上,坚持实施“生产性保护”,2008年以来,形成了“基地+合作社+生产车间+棕编艺人”的运作模式。如今,棕编艺人“调整方向”,凭借棕叶质地轻柔、耐磨等特点,使之成为了制作凉帽、凉扇等生活用品的材料和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艺术工艺品的原料,受到市场欢迎,带动了当地3000多名妇女居家就业,实现总产值1500余万元。
生产性保护主要是针对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部分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本届“非遗节”则首次引入了“全国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保护成果展”。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方式对具有生产性质和特点的“非遗”项目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少制约发展的因素。
如果打着“非遗”金字招牌进行过度开发,一味追求产品数量、经济效益,导致“以假乱真”,就会丧失“非遗”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对“非遗”保护造成严重损害。
“手工制作特色是‘生产性保护’的一个底线。”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马盛德认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如果一旦冲破手工“底线”,项目的制作工艺被完全机械化,完全被现代工艺所取代,那将会断送这些“非遗”项目的生命,也就丧失了它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有关专家表示,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对“非遗”项目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是更好的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关键因素。开展生产性保护要认真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充分挖掘“非遗”项目的内涵,把握好“生产”尺度,既要避免“门可罗雀”、“后继无人”的惨淡状况,又要防止受利益驱使而过度开发,从而保证一个个、一项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