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9   星期日   农历四月十二   
文化部部长蔡武回答网友关心问题
作者:3655 创建时间:2012-04-24 11:32:00

文化部部长蔡武回答网友关心问题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文化传媒网联合中国网络电视台、腾讯网举办了“我有问题问文化部长”活动,得到了读者和网友的热烈响应,有数百位网友提出问题或建议留言。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对读者和网友的问题和建议十分重视,日前,就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集中回答了网友的提问。

    网友“拥抱阳光”:一味追求赚钱的文化产品有些不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的的,其中难免出现一些低级的、庸俗的、迎合不健康口味的产品,更有一些搅乱文化市场打擦边球的产品。而一些为弘扬主流文化精心创作、为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潜心研究的作品和产品却赚不到钱,又得不到政策的坚强保护和有力支持,最终被市场排挤出局。这种情况应该怎么解决?

    蔡武: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创作。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通过行政表彰、文艺评奖、舆论引导等手段鼓励优秀艺术作品和艺术人才。

    近年来,为促进艺术繁荣、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部在以下几方面加大了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实施重点艺术工程和项目,扶持精品生产。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投资总额近3亿元,现已推出85台精品剧目,适应了人民群众对优秀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在成功推出38台优秀剧目基础上,还录制了200出有保存价值的优秀折子戏。国家重点京剧院团保护和扶持规划,投入专项资金5000万元,充分调动了各省和京剧院团的积极性,培养了京剧艺术人才。此外,还有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奖励工程等。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为民族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提升了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二是创新艺术管理体制机制,改进和完善文艺评奖,提高组织引导艺术创作的能力和水平。文化部先后举办了文华奖评选、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全国声乐比赛、舞蹈大赛、杂技(魔术)比赛等全国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专项文艺评奖,推出了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有力地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积极性。三是举办艺术展演活动,加强对艺术创作生产的引导,推动各门类艺术的持续繁荣。如全国现代戏优秀剧目展演、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全国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国诗歌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歌剧节等等,这些活动搭建了艺术家观摩、学习、交流、促进的平台,也使观众欣赏到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

    当然,伴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化以及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文化市场出现了一些情趣不高的作品和产品,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作品得不到市场认可的现象。之所以这样,主要原因还是我国的演出市场不够完备,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完善演出市场、引导鼓励艺术院团走市场上下功夫。为此,文化部在中国艺术节、国家艺术院团展演等重大艺术活动中重心下移,延伸服务,实行低票价及农民工、学生、残疾人公益专场等措施,逐步培养观众。同时,还组织了优秀保留剧目大奖作品全国巡演等活动,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帮助院团走市场。只有使人民群众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只有设法降低票价,使群众逐渐养成买票看戏的习惯,才能使优秀作品得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一些优秀作品得不到市场认可还与宣传不足有关。希望媒体能将更多的笔墨用于宣传中华民族丰富、瑰丽、多彩的艺术作品,描绘那些默默耕耘、德艺双馨的艺术家。只有这样,文化市场的优秀作品才会越来越多,影响才会越来越大。

    网友“小叮当”:文化市场不断繁荣,形式多样化,可是感觉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太小,别的执法机构不管是从服装、车辆还是执法标志等都比较统一,有统一的制式,从外观上看就有执法的严肃性。大部分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个文化市场执法,还以为是公安或者工商管呢。很多地方以前没有专门的文化市场执法机构,现在有了但人员少,出门没车、没制服,也没有执法工具,这样的执法单位能保证对文化市场的有效监管吗?现在的文化市场是越来越繁荣,问题也越来越多,要真正建立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管理队伍很重要啊。

    蔡武: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历时8年,已于2011年底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是宣传文化战线唯一一支执法力量,承担着文化(文物)、广播影视和新闻出版(版权)等部门共同的执法任务。目前,全国地级市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完成率为99.5%,县(区)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完成率为93.2%,在文化市场领域基本实行统一综合执法。

    以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人员编制明显增多,执法人员素质逐步提高,装备配备得到一定改善,办公和办案经费有所上升,综合执法保障大大加强。各地查办案件涵盖的范围和领域更加广泛,新兴文化市场领域案件大幅增长,案件办理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显示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的逐步加大及监管手段的更加多样。

    据统计,2011年,全国共出动综合执法人员1224余万人次,检查经营单位742万家次,责令经营单位改正20.9万家次,受理举报4.9万件,立案调查6.4万件,移交案件3504件,办结案件5.7万件,警告经营单位10.3万家次,责令停业整顿1.8万家次,吊销许可证376家,罚款1.9亿元,没收违法所得410万元。同2010年相比,出动检查人次增长50.4%,受理举报基本持平,立案调查案件增长6.1%,移交案件增长60.4%,办结案件增长11.3%,罚款金额增长28.5%,没收违法所得金额增长120%,停业整顿家次增长42%。

    为落实中央赋予的“指导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职责,去年文化部制定了《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文化部令第52号),从制度建设、文书制作、队伍培训、装备配备等方面对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为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法制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另外,2009年,文化部印发《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制度建设的通知》和《关于统一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文书的通知》;2010年,制定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培训规划(2011—2015年)》和《关于加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装备配备的指导意见》;2011年组建了131人的综合执法培训师资队伍,组织了统一培训。我们落实了综合执法培训规划,着手编撰执法教材;统一了综合执法标识,规范了综合执法证件、胸牌、车辆等;召开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综合执法队伍作风建设。

    但是,正如网友所说,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作为一支刚刚组建的年轻的执法力量,还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文化部将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综合执法机构组建工作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不断健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通过实施文化市场监管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加强综合执法队伍的形象、能力和作风建设,推动综合执法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同时积极协调中央编办、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切实解决执法车辆、装备、服装等问题,完善文化市场管理,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队伍素养,坚决扫除毒害人们心灵的腐朽文化垃圾,切实营造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市场秩序。

    网友“叽叽小狸狸”:部长您好!我想问一下,面对日益庞大的网络人群,您觉得互联网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哪些新的契机?

    蔡武:互联网是当今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也是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文化的传播范围更广、速度更快、内容更丰富。同时,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催生了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孕育出新的文化样式和业态,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和改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积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这给网络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当前,我国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上文化信息内容不断丰富,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日益扩展,网络文化成为独立的全新文化形态,网络文化产业正在兴起,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产业发展迅速,网络演出、网络艺术品交易日趋活跃,网吧市场总体秩序日益规范。据文化部统计,2011年,我国仅网络游戏市场收入就达468.5亿元,出口4.03亿美元。可以说,互联网在今天已经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渠道,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成为提高全民族精神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成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成为展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品牌。

    网友“淡定年代”:现在的年轻人休闲方式以上网、聊天、看电视、玩游戏为主,一些年轻人从未参加过社区文化活动,作为基层文化工作者我很担心。您有什么方法改变这种局面?近些年来我们国家在农村文化方面投入了很大的财力物力,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请问,现在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如何解决?

    蔡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已进入了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地位、不同职业、不同教育程度、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价值观念、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和文化选择日趋多样化。如何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强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是文化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一是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广泛征求并充分考虑年轻人等不同群体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公共文化需求的反馈和评估机制,扩大年轻人对公共文化活动的参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完善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老人、少年儿童、农民工和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二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年轻人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发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使广大群众都有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的均等机会,共享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成果。

    三是大力发展公共数字文化,提高文化的传播力。针对年轻人喜欢网上欣赏文化的爱好,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发挥数字图书馆、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网点的作用,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为年轻人网上文化娱乐和文化鉴赏提供便利条件。要积极探索新机制、新技术、新渠道,努力构建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力、传播力。

    近年来,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建立;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稳步实施,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城乡统筹机制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村文化事业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许多地方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如,云南省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开展“文化惠民示范村”创建活动,创办“农民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通过“文化育民”服务农民,提高综合素质;创立“农村文化产业合作社”,通过“文化富民”服务农业,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创建“农民演艺协会”,通过“文化乐农”服务农村,促进和谐乡村建设,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安徽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调动广大群众积极性,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打造“中国农民歌会”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有效带动了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广西按照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路,依托村级组织办公场所,在1000多个行政村建设了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形成了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卫生保健、计生咨询、体育锻炼、信息服务、科学普及于一体的为农民群众服务的综合平台,有效推动了当地农村文化的发展。

    尽管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部分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仍然“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对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缺乏自觉意识;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总量少、比重低,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县乡文化队伍数量不足、业务素质偏低,难以适应新时期农村文化发展的需要;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体制障碍导致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分散,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以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尚未建立等。

    农村文化建设是包含经费投入、设施建设、人才配备、体制机制建设等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不能单兵突进,必须考虑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从整体上采取措施加以推进:一是设施设备不足问题仍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难点,要充分发挥各级财政的作用,加大投入,着力改善县、乡、村文化设施落后的状况,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创造基本条件;二是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加大对农村文化骨干的培养和扶持,着力建设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三是建立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在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对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城市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口帮扶机制,使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科学组合,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四是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人才和技术保障机制,明确政府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主导责任,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构建农村数字文化服务体系;五是创新农村文化产品的供给方式,完善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标准,强化服务功能,建立群众文化需求的反馈和公共文化评估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村文化建设格局。

    网友“曾经沧海”:公共文化场馆的免费开放确实给群众带来了莫大的收益,但随之显现的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经费紧张的尴尬。免费开放前,因为进图书馆、博物馆等地方的人还比较少,几个工作人员还能应付得了,但免费开放后人流量增加,特别是进图书馆阅读的人流量更是暴增,原有的几个人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与其他文化部门资源相对稳定不同,图书馆的新书需要不断更新,读者服务天天要做,所以在人员投入和财力支出方面都大得多,但是图书馆的免费开放资金和其他部门一样,有点平均主义。政府对图书馆的免费开放经费是否可以倾斜一点?

    蔡武:2011年1月26日,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文化部、财政部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意见》的出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和之前已开展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是实施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是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公民鉴赏能力的重要举措。免费开放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好评,更多公众走进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在这里零距离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国民的文化修养。

    为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免费开放,2011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地市级和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以及乡镇综合文化站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所需经费予以补助,东部地区实行“以奖代补”。2011年,中央财政用于拨付“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超过18亿元。

    2010年全年,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为3.28亿。免费开放政策出台以来,各省陆续实现全省图书馆免费开放,据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3月至10月,各级公共图书馆到馆人次为4.27亿,比2010年全年增长30%。

    当前,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效,但是与广大群众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首先,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及投入均不足,图书馆的经费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拨付,没有其他来源;其次,图书馆免费开放以后读者流量增大,对文献资源、图书馆馆舍、公共设施的利用相应增长,馆员的劳动强度、图书馆的管理难度也相应增加。

    免费开放不仅仅意味着取消门票、减少收费项目等,更重要的是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一场变革。无论在服务方式、运行机制、资源配置还是人员素质、队伍建设以及服务内容、方式、质量和水平要求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改革、创新的任务,是一项系统工程。

    “十一五”末,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建成,即国家级、省、市、县、乡、村六级“全覆盖”。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把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文化部要求各级文化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和创新,以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作风,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目前,我们正在对“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工作进行督查,在充分了解免费开放工作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将根据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合理调整经费补助标准和补助范围,加强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加强图书馆科学管理和硬件设施建设,对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知识的培训,帮助图书馆更好地实现免费开放。

    网友“猛猛”:蔡部长,从人类社会共同文明的角度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社会领域的问题,可是对于某一项具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或技能,可能又属于民间甚至是家族的问题。是否可以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您认为,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还有哪些重要的工作要做?

    蔡武: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和象征。近年来,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广泛参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得到普遍认同,全社会积极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势头方兴未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由于遗产本身的脆弱性,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文化生态环境不断发生巨大的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情况与问题。因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实现良好开局的情况下,下一阶段,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将由起步阶段的基础性工作转向深入进行科学保护的发展阶段。

    一是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201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实施,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下一步,将研究制定各项配套法规,积极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建设,加强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的法规培训,强化依法行政、依法保护的观念。

    二是加强项目保护与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建设是保护工作的基础措施。目前,我国公布了三批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各省、市、县名录建设也在不断完善中。下一步,将加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力度。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加强对不同类别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的指导,实施项目的动态管理,落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退出机制”。

    三是建立健全传承机制,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学艺者的培养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等为表现手段,以口传心授为延续方式,是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由人去延续,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绵延不绝的核心。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始终面临着传承难的困境,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已命名的1488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已去世100余名,“人亡艺绝”“人走歌息”的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文化部已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程列入《文化部“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将于2012年内正式启动。抢救性记录将采用录音、录像、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口述史、传统技艺流程、代表剧(节)目、仪式规程等全面的信息。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已经纳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在未来10年内,将进一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力度。

    四是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规律所提出的一种科学的保护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生产、利用,不仅可以有效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生机和活力,也将有力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为推动生产性保护,2011年,文化部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工作,命名公布了第一批共4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推动传承人、企业、单位及相关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认识和探索。2012年,《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出台,加强了对生产性保护的规范与指导。下一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沟通,争取生产性保护在税收、融资、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为开展生产性保护创造有利条件。

    五是继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单项的项目保护提升到与其依存的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是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规律的科学保护方式,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自2007年文化部启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以来,目前已相继设立了1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浙江、山东、云南、广西等省(区)也开展了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实践探索工作。下一步,文化部将继续推动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与协调,研究解决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建设经验。

    六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和理论研究。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与各民族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与节日主题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各地将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在大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课程,建立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教育基地;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乡村,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方面的积极作用;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平台举办巡展活动,使我国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与合作,认真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为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网友“momie”:我今年过年看了“欢乐春节”节目,感觉非常不错,我喜欢倪萍、杨澜和郎朗的表现,尤其看到外国人对于我们节目的喜爱,自己也觉得挺自豪的,不知道以后是否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节目和活动?

    蔡武:海外“欢乐春节”活动是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下由文化部牵头,由中央多部门、全国各省区市和各驻外使领馆共同支持、参与,以春节为载体,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目的的一项重大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海外“欢乐春节”活动自2010年统一命名以来,已成功在全球举办3届,共在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100多个城市举办, 吸引了各国政要和普通民众的广泛参与,引起国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报道,使春节文化在海外深入人心,成功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欢乐春节”活动现已成为增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好感情的桥梁。

    为进一步将海外“欢乐春节”活动做强做优做久,文化部将继续加强统筹协调,深入挖掘春节所包含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在今后活动中进一步展示春节所包含的“喜庆、亲情、团圆、祈福”及家庭与社会和谐互动、“天人合一”、“万象更新”等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将中国文化的深厚积淀及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介绍给全世界,与世界各民族的不同思想文化进行交流与交融,努力营造“春节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节日”的氛围,积极推动春节的国际化。在活动的实施方面将综合利用演艺、视觉艺术、学术交流与研讨等传统形式以及动漫、网游、移动媒体、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产业内容和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传播与交流。我们还将鼓励民间机构与企业以商业运作方式参与“欢乐春节”活动,鼓励中国企业以春节文化为主题,积极开发新媒体、创意设计、时尚、餐饮和中医药等方面的产品,以便深入国外公众日常生活,积极培育中华文化产品的消费群体。同时,还将继续邀请国内外知名人士担任“欢乐春节”的形象代言人,协助在全球推广“欢乐春节”品牌和春节文化。

    今后的“欢乐春节”全球活动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并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亮丽的品牌。

    网友:文化外交是开展对外友好往来的软手段,世界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采取文化外交的手段进行国际交往。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文化外交的交流方式越来越多。请问文化部在文化外交上都做了哪些突出的工作?未来一段时间文化部还计划用哪些项目内容扩大文化外交?

    蔡武:近年来,文化部紧密配合国家内政外交大局,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和民间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政府各部门、中央和地方、国内与国外、政府和民间的统筹协调机制建设,积极运用中外文化双边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不断创新文化外交的方法和手段,全力推动新时期对外文化工作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方向快速发展。一是履行政府职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与力量,通过签署文化交流合作协定年度执行计划,举办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或项目,在双边和多边政府合作机制框架下建立各种人文交流机制等多种方式,发挥政府主渠道作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机制化发展,打造对外文化交流主平台。二是充分发挥民间积极性,广泛调动社会、民间、企业和个人参与对外文化交流,鼓励和支持各类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和项目,壮大交流主体,丰富交流形式,为双边关系发展注入文化内涵和文化活力,官民并举,以文促政。三是积极发挥驻外文化机构前沿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和借助当地资源开展各类自办文化活动,更加便捷和有效地宣传和介绍中华文化。四是通过在各国举办“欢乐春节”“文化年”“文化节”“文化周”等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五是通过举办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晤、上合组织会议等国际多边及区域性多边活动,促进不同思想文化对话,加强文化外交的思想沟通功能。

    2012年,文化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新时期对外文化工作新任务,从文化外交方面做好几项重点工作。一要继续实施双边文化交流与合作年度执行计划,巩固和发展双边人文交流机制以及与欧盟、中非论坛、中阿论坛、上合组织、东盟10+3等区域性组织的文化合作机制。二要认真办好各项重大文化交流活动。重点办好2012年“欢乐春节”以及在欧盟和德、澳、土、日、韩等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节)”。认真组织好伦敦奥运会“北京文化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国之夜”开幕演出、2012“非洲文化聚焦”、“中国文化走进拉美”、第十二届“相约北京”、上海国际艺术节等重点文化活动。三要广泛开展思想文化交流,深化交流的文化思想内涵,统筹组织中欧文化对话年、中美文化论坛等高层次思想与文化对话。

    网友“小小BANBAN”: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强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高,中国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的文化产业是否符合中国目前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一个被广泛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比如在电影产业、电视领域、文艺创作等方面,中国的文化产业相对于发达国家落后。请问文化部在这种形势下计划如何推进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使中国的文化出口能与国家的战略发展相符合?

    蔡武: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工作机遇良好,前景广阔,责任重大,优势突出。但同时客观地说,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尚属起步期,规模不大,经验不足,相关政策法律体系有待成熟完善,对外文化贸易工作任重道远。

    “十二五”期间,文化部明确了坚持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并重的方针,从“政策扶持、信息服务、平台搭建、渠道疏通、人才培训”等方面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一是充分利用政府对外交流的渠道,根据国际市场的不同特点,分业态、分层次、分区域地为文化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服务、市场细分服务;二是积极协助搭建推动文化贸易的平台,搭建政府间文化产业对话与合作平台,利用政府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文化产业的合作,组织各领域的文化企业参与重点国际展会,协助国内重要的展会加强国际化运营的水平;三是加强国际营销渠道的建设,利用政府在境外设立的文化处、文化中心等渠道,协助文化企业搭建合适的营销渠道,寻找合作对象,采取多种措施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通畅的输出渠道,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四是在人才培训方面支持培养外向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同时积极协助引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我们希望通过上述政策和措施支持企业加强自身的力量,输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拓宽中国文化产品在海外的市场。

    来源: 中国文化报/记者 卢毅然  屈 菡 整理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