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源于温州,又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14世纪中叶,其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堪称南戏顶峰之作出自瑞安才子高则诚之手的《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享誉“南曲之祖”的美名。然而,万物总逃不过新旧更迭的命运,南戏也不例外。数个世纪之后,《琵琶记》的盛名犹存,而古老南戏作为舞台艺术的个体已渐被淡忘浅识。
沉寂了数百年,借着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东风,古老南戏重新“破土而出”,以崭新的姿态回归瑞安故里。近年来,瑞安市将打造“南戏故里”品牌纳入文化发展的重要范畴,通过修缮高则诚故居纪念馆,建造南戏城、南戏馆等形式,以期达到传承传统戏曲、弘扬优秀历史文化之目的。
“中国第一戏”源于温州
"南戏"之名之所以在元代出现与元代歧视汉人、南人的政治背景相关,也与当时北杂剧的南移有关。”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员、瑞安市高则诚研究会秘书长黄良成,自1987年始,一直潜心研究南戏。他告诉记者,前人对南戏起源的时间就有三种说法:一是宣和(11191125)年间,南渡(1127)之际;二是宋光宗朝(11901194);三是宣和年间已滥觞。
他说,南戏的起始,与许多扎根于民间的艺术形式相似,后人只能在茫茫的历史烟尘中,推断出一个大致的结果。明人祝允明《猥谈》载:“南戏出于(宋朝)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徐渭在《南词叙录》中也认为:“或云宣和间己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号曰"永嘉杂剧",又曰"鹘伶声嗽"。”因此,现论定南戏起源于宋光宗朝以前。
不仅仅是起源时间,后人对于南戏产生的地点,也颇有争议。“大多数人论定为温州,这无不与宋元时期温州人编演的大量南戏剧作有关。”如剧作除《赵贞女》、《王魁》外,尚有九山书会(南宋时浙江温州的书会组织)编写的《张协状元》,温州书会编演的《祖杰》,九山书会捷机史九敬先编写的《董秀英花月东墙记》,永嘉书会才人编写的《刘知远白兔记》,高则诚编写的《琵琶记》等。加上温州的商品经济发达,市民赚钱营利的意识浓厚,距离大都市较远上层文人势力相对薄弱等特定自然人文等,也决定了南戏在温州形成的先决条件。
“南戏在整个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特殊而又重要的地位。它是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艺术,全面奠定了中国民族戏曲艺术体系与基本格局。”祖籍为瑞安的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导孙崇涛先生也对南戏情有独钟。他认为,南戏血脉实际贯穿中国戏曲800余年全部历史的终结,并与当代戏曲紧相沟通。现仍流行的许多古老地方剧种,还在不断上演沿袭南戏戏文旧本的传统剧目,音乐声腔跟古南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衔接,新兴剧种也在不断移植和改编南戏传统剧目。南戏可谓是戏曲学中的“大轴”,是中国第一戏。
《琵琶记》堪称宋元南戏顶峰之作
从宋末到元初,从崭露头角到代替元杂剧,南戏从一棵稚嫩的“幼苗”成长为茂盛的“大树”,并在14世纪中叶,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在这期间,不得不提的是有着“南曲之祖”美誉的《琵琶记》。正是这一蕴含时代烙印又备具创新的优秀作品,成就了高则诚“南戏鼻祖”的地位。
高则诚,名明,号菜根道人,浙江省瑞安市柏树村人,元进士,曾任处州录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据戏曲史家张庚考证,高明出身于隐士家庭,祖父、伯父和弟弟都是诗人。”黄良成说,高明在青年时期就以学识渊博著称,工诗文,善书法,尤其擅长词曲。他早年乡居读书,元至正五年(1345)高明41岁中进士初任处州录事后,为官清廉,为人耿直,遇到元人虐待汉人时,多次出面调解,伸张正义。因与上司意见不合,“避不治文书”。至正十六年(1356)以后,高明归隐寓居在宁波鄞县南乡栎社友人沈氏楼,终日与山林为伴,“以词曲自娱”,阖门三年埋头撰写《琵琶记》。
此后,《琵琶记》被译为多国文字,享誉国内外,并成就“南曲之祖”的美称。高则诚也因此被誉为“南戏鼻祖”、“南曲之祖”。“《琵琶记》是中国南方戏曲从民间俚俗的形式走向艺术成熟的标志,代表了南戏在进入明清"传奇"阶段之前最高的艺术成就。”黄良成认为,《琵琶记》的问世,是北方的杂剧日趋式微、南方的传奇将要登上历史舞台并走向全面兴盛的重要分水岭,由此揭开了中国戏曲史上以南曲为主的传奇时代,对后世的戏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则诚》让南戏重入公众视野
与元杂剧的命运相似,800年后,南戏几近消失。直到近年来,瑞安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提出在文化大市建设中宣传我市优秀历史人物的要求,而有“南戏鼻祖”之誉的高则诚成为了首选。“也有人多次提出,要好好把高则诚写一写、唱一唱。”这话,说到了时任市越剧团团长黄良成的心坎上。在宣传部、文广局的大力支持下,新编历史越剧《高则诚》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市投资80多万元,以推文化精品的总标准打造《高则诚》。
2008年,瑞安市面向全省投标,最终国家二级编剧金耘和国家二级编剧黄良成的作品入围,后二人商定一同合作。在创作剧本的8个月间,黄良成前后十次上杭州,根据专家的意见反复斟酌修改。2009年2月,《高则诚》剧本终成定稿。
请来浙江越剧院二级导演郭兵,挑选合适演员,卖力排练数月……2009年6月,新编历史越剧《高则诚》在市政会议中心大会堂举行首演。其精湛的演技、醇厚质朴的唱腔、新颖的舞美设计给观众、专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作家、评论家顾天高高度评价了这出越剧,认为该戏有分量,有好的演员,而且戏中穿插的瑞安鼓词深具地方特色。
2010年8月18日,瑞安市越剧团新编历史越剧《高则诚》作为“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优秀剧目调演”的参演剧目,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不仅台下看客叫好声一片,而且一举获得首届全国戏剧文化奖5金4银计9个奖项。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授予我市“中国南戏鼻祖高则诚故里”、“中国南戏文化传承研究活动基地”两块牌子。《高则诚》也成为瑞安一张亮铮铮的文化金名片。
可以说,南戏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与《高则诚》密不可分。
南戏发展前景甚佳
高则诚所创作的《琵琶记》,是我国最早被介绍到外国的文学名著之一,至今已被译成英、法、德、日、拉丁等各国文字。作为一位划时代的先驱人物,高则诚备受膜拜。
2011年5月31日,由文化部艺术司、中国戏曲家协会主办的“中国戏曲南戏故里行”活动,在高则诚故里柏树村启动。现场还举行了《南戏八百年》系列电视专题片开机、高则诚故居纪念馆修缮动工、祭拜南戏鼻祖高则诚等仪式,南戏迎来了传承弘扬的发展机遇期。
“高标准规划建设集瑞安鼓词馆、南戏馆、名人馆、陆游纪念馆、非遗展示馆于一体的瑞安文化园……打响南戏故里、曲艺之乡等文化品牌。”在一些规划或报告中,记者发现,对于南戏的发展皆是浓墨重彩。其中,在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打响南戏故里品牌就被纳入文化瑞安建设中。
据瑞安市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瑞安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南戏馆已被列为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南戏城则是重点研究类项目。“对于南戏城的发展,目前有许多思路。”他说,虽然旧日南戏的演出形态今天已难以复原,但各个剧种搬演、改编南戏剧目的作品却很丰富,我国著名的南戏剧目主要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牧羊记》、《琵琶记》,以及“荆、刘、拜、杀”四大南戏。在今后南戏城的发展中,可与市越剧团以及各民间戏曲团体合作,通过移植、改编的方式将经典南戏剧目以越剧或者温州高腔等形式呈现于舞台,让古老“南戏”以崭新的姿态重放异彩。(来源:瑞安日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