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10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三   
山西加强非遗保护 群体传承使传统技艺现生机
创建时间:2011-07-20 11:49:00

山西加强非遗保护 群体传承使传统技艺现生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的脚印,是不同时代民众心理特征的‘活化石’。”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赵中悦说,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存在的传统艺术表演、民俗活动、口头传说、礼仪节庆和手工技艺等传统文化种类繁多,特色鲜明。

    这些曾罕为人知的人类遗产,在山西近年来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开始崭露头角。

    为了摸清“家底”,从2007年开始,山西历时三年,完成了这项普查。据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统计,约80万人直接参与这项工作。通过摄像、录音、录像等手段,普查员对线索进行了丰富有效的记录保护和宣传介绍。他们的足迹踏遍全省2.8万多个村庄,搜集到8.4万多条非遗线索。

    参与这项普查的山西大学民俗学家姚宝?u说,普查发现的这些线索,不仅为古老技术的传承保护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还在民众心中播下了非遗保护的种子,堪称“一次文化领域的长征”。

    但是,对发现后的非遗线索如何加以传承保护?除用于学术研究、文化继承外,可否将其转化为经济资源和文化生产力?

    山西确立了“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以保护带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对“非遗”进行整体保护,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在该省很快建立。

    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也被命名。政府为其发放养老金,并通过提供场所、整理口述史等形式,对其传习活动予以支持。4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200多个传习基地,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民众加入。

    通过合理利用,山西还在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方式。

    传统“千层底”布鞋的制作是山西南部临汾一带妇女的“特技”。在政府的鼓励下,临汾成立了“土圪塔布鞋”加工基地,辐射全市17个县800多个村,吸收纳底妇女3万余人,包括农村妇女和下岗职工,每个妇女劳动之余年增加收入4500余元。

    “双合成”是太原的一家“老字号”食品生产企业。企业经营者慧眼识珠,从山西定襄县将民间面塑艺人续爱花聘到企业,开发出了融食用与观赏为一体的“满月虎”“开锁馍”等特色食品。

    续爱花对自己的“新工作”很满意,“在家时做的东西没销路,到这里后既可以发挥专长,又能把传统技艺传承下来。”

    “据估算,山西目前靠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的企业、经营户、作坊约有3000余户,从业人员约400万人,涉及近百个类别。”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牛晓珉说。

    “实践证明,这种群体传承的方式要远远比家族的传承更加坚固。只有让传承人得到实惠,才能够使这些宝贵遗产得到绵延不断的传承。”她说。(记者:刘翔霄 来源: 新华网 )
 

编辑:飞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