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保护传承三大英雄史诗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王彬 创建时间:2022-08-16 11:30:00

在草原上、在毡房里、在篝火旁、在舞台中,悠长的歌声穿越历史长河依然清晰可辨……《玛纳斯》《格萨(斯)尔》《江格尔》三大英雄史诗源于劳动人民生产生活实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至今仍在多地广泛传唱、活态传承,散发着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伟大史诗彰显伟大创造精神

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参观“新疆历史文物展”,观看民族史诗《玛纳斯》说唱展示,并同《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由各民族优秀文化百川汇流而成。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运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历史事实、考古实物、文化遗存,讲清楚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重要成员。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格萨(斯)尔》《江格尔》《玛纳斯》并称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这些民族瑰宝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体现,均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对这三部史诗的保护与传承,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曾多次提出要求。

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从《格萨尔王传》、《玛纳斯》到《江格尔》史诗,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

2018年3月20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2019年7月15日,在内蒙古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赤峰博物馆,观看了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展示,并同《格萨(斯)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习近平指出,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

2019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扶持下,一系列政策落地实施,一大批非遗项目得到保护传承,其中凝聚的创造精神令人鼓舞、诉说的民族团结故事引人共鸣。

近年来,《“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等政策文件接连出台,为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遵循。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续流传

近年来,围绕《玛纳斯》《格萨(斯)尔》《江格尔》的保护传承,各地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努力,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玛纳斯》史诗源自新疆柯尔克孜族,讲述了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前仆后继,率领柯尔克孜人民与外来侵略者斗争的故事,体现了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的民族精神。

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加强《玛纳斯》传承人队伍建设与保护,相关部门先后认定并命名州级《玛纳斯》代表性传承人72名,通过财政拨款和民政部门最低生活保障等途径,对《玛纳斯》代表性传承人予以传承补助。

据了解,当地计划建立非遗展厅和《玛纳斯》成果展厅,扩大特色非遗的社会可见度和影响力。同时,依托三级文化阵地建设非遗传习所,开展《玛纳斯》演唱等传承活动,该州各县(市)每年利用寒暑假在文化馆、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场所举办文化传承培训班,对有兴趣爱好和擅长表演的青少年进行《玛纳斯》演唱集中培训。特克斯县玛纳斯研究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地已制定《玛纳斯》5年保护相关规划,对《玛纳斯》进行系统研究,推进相关宣传和展演展示,促进《玛纳斯》传承普及和长远发展。

《格萨尔王》讲述了格萨(斯)尔降临人间降妖伏魔、各民族和谐相处、建设美好家园的故事。近年来,青海、西藏等地将《格萨(斯)尔》传承保护作为重要工作,写入当地发展规划,一方面深入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中,在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和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鼓励支持高等院校、中职学校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开展专项研究,培养非遗保护、传承等专业人才。社区则通过实施非遗传习展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非遗传承人能力提升、传承体制机制创新等措施,促进非遗在社区保护、传承和发展。

数百年来,民间艺人“江格尔其”在马头琴和托布秀尔的伴奏下,用演唱的方式讲述着《江格尔》史诗中的故事,激励着人民克服困难。在内蒙古、新疆等地,每逢重大节日或是喜庆日子,人们都要请“江格尔其”来演唱《江格尔》。在新疆和静县,已开始试行《江格尔》校本教材,一批小“江格尔其”正在扛起传承大旗。

融入民族团结大局

史诗兼具主题的崇高性和内容结构的宏大性。《玛纳斯》《格萨(斯)尔》《江格尔》三部英雄史诗,都讲述了人类和平、统一、团结、平等的大主题,包含诗、词、歌、赋等不同叙事门类,涵盖社会、经济、历史、宗教等学科。正因如此,史诗对于树牢中华民族历史观,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其保护、传承、弘扬,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瑰宝的守护,更是为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必应有之的行动。

业界专家认为,要做好保护传承工作,首先要学习和挖掘英雄史诗讲故事的功能,进一步挖掘古老史诗的时代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将宏大的主题用老百姓能听懂的语言讲出来,吸引群众主动参与传承,以此激励广大群众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保护非遗,既要整理好相关项目,也要保护孕育其发展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续传承。

说唱艺术的传承人是核心,不同传承人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随着时代发展,创新一直在继续,这正是史诗的魅力所在。不少专家指出,说唱艺术要把握其传承规律,通过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保持其生命力。同时,要通过图书、电影、电视、短视频等形式来呈现,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向世界讲好中国的文化保护传承故事、讲好中国民族团结的故事。

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看来,在传承的过程中,对史诗等饱含民族文化底蕴的非遗保护尤其要注重语言的传承,只有用本民族语言去讲述,才不会失去其原有的风格。同时,要注重传统音乐艺术的舞台化呈现,为传承保护提供新的土壤。当前,学校教育也越来越成为非遗保护传承的主要渠道。张天彤认为,应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一以贯之推进传承教育,从教材入手,将现有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以用作教学的知识生产力,在已有成果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士编写专用教材,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片段和篇幅进行课堂传授。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像《玛纳斯》《格萨(斯)尔》《江格尔》这样的文化瑰宝,蕴含着的英雄气概、民族魂魄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写照,更催生出中华儿女从生存发展到生生不息,经过蜕变和不断的自我超越,从不断壮大到走向辉煌的强大精神力量。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