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19   星期五   农历三月十一   谷雨 谷雨
精彩回顾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族呼麦专场展演
来源:“内蒙古艺术研究院丨非遗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2-09-09 10:54:00

保护·绿之源

长调悠扬、呼麦恢弘,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突出价值及丰富内涵。传统是根和源,保护了传统,便守住了这片绿,这一绿色的文化。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践行整体性保护的理念,结合“两个屏障”、“建设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的要求,对非遗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进行整体性保护,在东乌珠穆沁旗设立游牧文化生态保护区,以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推动蒙古族长调民歌等非遗项目的保护发展,并先后在苏尼特左旗、阿拉善右旗、新巴尔虎左旗等地设立6个蒙古族长调民歌和蒙古族呼麦保护传承基地,为长调和呼麦的文化生态保护和文化功能提升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

我们坚持以传承人为核心的保护理念,积极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和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双百”工程,把精绝技艺、珍贵曲目以及重要的艺术经验,记录下来,传承下去,普及开来。

我们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强对长调、呼麦等非遗进行保护的同时,对古如歌、科尔沁长调、潮尔、科尔沁潮尔史诗等珍贵的非遗进行重点保护。

我们十分注重非遗保护机制的建设,同时通过制订和完善非遗保护相关政策法规为非遗保护保驾护航,全力打造内蒙古非遗保护的“绿色长城”。

潮尔道《旭日般升腾》

长调民歌《牧歌》

观众席

传承·绿之泉

长调,自匈奴以来绵延两千年,经过草原游牧民族的薪火相传,成为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呼麦,这一独特的泛音歌唱技法,其历史可追溯至5000千年前的红山文化,不仅流行于北方草原,还传入中原,形成独特的“啸”文化。可见,二者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鲜活见证,表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征及其传承规律。

内蒙古自治区致力于原生社区型非遗保护,激发传承人传承活力,修复和完善传承链条,扩大传承人群体,让传承人在文化生态环境中开展传承工作。同时,依托校园开展的“千校计划”,将非遗传承人请到校园,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学习、传承非遗。

按照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非遗普及教育”的要求,非遗保护工作越来越关注学校阵地。内蒙古自治区推行的“千校计划”,在五年的计划实施过程中,对全区10个盟市36个旗县区的100余所中小学进行蒙古族长调民歌、呼麦项目的传习,培育和促进了全区数以万计在校学生的传承热情。

呼麦组合《蒙古人》

乌拉特长调民歌《蒸蒸日上》

发展·绿之翼

守住传统之根,并继以创新发展,使非遗插上时代的翅膀,融入现代生活。

近年来,长调民歌、呼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工作取得有益成果,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举措,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以安达组合、奈热乐队、杭盖乐队等为代表的新生代乐队组合,以内蒙古传统音乐为底色,将长调民歌、呼麦、马头琴音乐、史诗等非遗以全新的音乐理念加以创新,以现代化表演方式予以展现,创建出一个个“下得了牧区,进得了市场,走得出国际”的新时代“草原音乐骑兵”,将中华优秀音乐文化唱响在世界舞台。

在内蒙古,长调与呼麦超越了民族边界,成为各民族青年音乐家、音乐爱好者争相学习传承的艺术资源,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融剂。如今的长调民歌、呼麦,已经成为内蒙古音乐高校的必设专业甚至研究生专业方向,是各艺术院团必备的节目内容。在城市里、在荧屏上,长调与呼麦是各种节庆活动、文艺演出、旅游场所,不可缺少的项目,与内蒙古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成为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为内蒙古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丰富的艺术能量,树立了鲜活的内蒙古文化形象。

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英雄赞》

舞蹈《曲盅人》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