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谷雨
“非”凡十年——湖南非遗保护十年成果
来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创建时间:2022-11-21 11:24:00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不断推出湖南计划、亮出湖南特色、发出湖南声音、形成湖南品牌,铺展开一幅绚丽多彩、魅力四射的新时代湖南非遗画卷,成为涵养湖南精神的重要源泉和滋养湖湘文化的深厚根基。

一、构建工作体系,开辟非遗保护“新天地”。一是健全保护法规制度。相继颁布《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的通知》,出台《湖南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湖南省曲艺传承发展计划》和《湖南省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发布《湖南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二是完善四级名录体系。构建国、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共10大类5254个项目。在全国率先开展红色非遗保护,将茶陵红色故事、韶山红色故事等纳入省级非遗名录,让红色文化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谱系。三是建立非遗保护机制。非遗保护专门机构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20个部门建立省非遗保护联席会议制度。省中医药管理局等7部门开展传统医药类非遗部门协同保护。依托省内6所高校实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

二、连接现代生活,打开非遗保护“激活码”。一是创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湖南模式。积极推动国家级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探索“四个结合”建设模式,配套制定文化生态保护地方性法规政策文件20余个,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0.57亿元,投入力度、管理水平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二是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2019年在5A级景区岳阳楼、君山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系列活动,征集非遗+旅游优秀论文,举办“非遗+旅游”学术论坛,探索非遗促旅游、旅游助非遗的路径和举措。2020年在5A级景区桃花源举办首届湖南非遗购物节。2021年发布推出10条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2022年联合省中医药管理局发布6条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线路。三是实施“非遗进校园”工程。近年来,累计编撰非遗教材(读本)300余套(册),涉及祁剧、花鼓戏等非遗代表性项目近400个,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13000余场次,覆盖各类学校近800所,惠及大中小学生超500万人次,让青少年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

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升非遗保护“贡献率”。一是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在湘西设立国家级传统工艺工作站。组织开展传统工艺振兴类培训42期、培训2600余人次。依托高校设立传统工艺相关专业5个、培养毕业生1300余名。连续举办湖南传统工艺博览会、传统工艺振兴发展论坛,启动上线湖南传统工艺网,发布《湖南传统工艺振兴蓝皮书》。二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推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启动“让妈妈回家”计划,在国新办举行的文化和旅游助力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上得到点名表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多次报道。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在全国率先开展非遗工坊、非遗村镇、非遗街区示范点创建活动,成为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试点省份之一。三是举办湖南非遗购物节。联合阿里巴巴、拼多多、京东、抖音等全国电商平台,连续三届线上线下同步举办湖南非遗购物节,带动非遗企业、老字号、传承人全面进军电商领域,相关做法两次在全国视频会上做典型介绍,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平台进行专访。

四、讲好湖南故事,扩大非遗保护“朋友圈”。一是搭建媒体传播矩阵。着力打造电视、纸媒、网络及新媒体平台“四位一体”传播体系,率先与北京字节跳动战略合作,与湖南经视、中国交通广播合作推出《非遗湖南》《非遗焕新》《非遗在路上》专栏,疫情期间推出“在云上·湘遇非遗”“云上学艺”“云上拾遗”专栏,发布《芙蓉国里 魅力非遗》宣传片,形成“时时闻非遗、处处有非遗”的传播新格局。二是创新举办品牌活动。先后举办湘鄂赣皖非遗联展、“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探访活动、“我来学手艺”等特色活动。在全国率先创建云上湖南非遗馆,举办传统工艺云上博览会。借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建党重大节点举办“祖国长盛·非遗长青”“回眸百年”“红色经典·非遗传承”系列展示活动。三是广泛传播非遗好声音。积极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新疆是个好地方”等国际国内重大活动。先后组织100多个非遗项目和300余名传承人出访美国、英国、德国、东欧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世界展示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扩大湖南非遗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