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打通戏曲人才培养全流程
▲ 王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向文艺院团培养输送专业艺术人才的主渠道,艺术院校培养了一批符合时代要求的毕业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此同时,由于培养单位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沟通协调机制,艺术院校毕业生入职院团后,存在专业不对口、所学与所演衔接不畅等问题。一方面院团急需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无法满足院团用人需求,人才短缺问题对艺术创作生产造成了极大影响。
其问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演员队伍领军人才接续不力。以国家京剧院为例,现有演员183人,40岁以下演员134人,35岁以下演员107人,年轻化特征突出,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艺术家逐年退休,青年一代领军人才还未形成较大影响力。二是行当和流派人才配备不全。三是青年人才储备不足。院校培养与院团实践有一定差距,“好苗子”难得一见,毕业生入职后素质不够全面、舞台经验缺乏,院团还需3年至5年时间进行再培养。四是急缺戏曲容妆、道具、舞美等特有专业人才,院校此类专业设置不齐整,院团此前多依托内部自主培养,系统性、专业性不足。
建议文艺院团与艺术院校之间开展“小荷”人才培养计划,通过跟踪培养、创新机制、联合演出等方式,打通教学、练功、创作、排练、演出的全流程,实现“从教学到实践”“从单向培养到联合培养”的目标,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传承艺术精粹,在一招一式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为青年学子搭建成长“快车道”,以戏促功、以演育人,破解人才难题,推动舞台艺术在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跟踪培养是指,将培养关口前移,预选优秀在校生,量身定制培养计划,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即院团委派艺术成就卓越、舞台经验丰富、技艺水平高超的艺术家,以经典剧目教学为核心,让具有成才潜力的在校生跟随名家学艺。入职剧院后,再根据毕业生的自身条件,继续安排剧院艺术家对其进行“一对一”培养,推动青年人才的持续成长。创新机制则是推动院团与院校资源共享,构建教师和艺术家“双向准入”机制,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实现良性循环互动。联合演出则包括吸纳在校生进入院团的剧目创作组、制作组、演出组;院团与院校联合推出经典剧目青春版、校园版等,通过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为在校生提供实操演练的机会,推动双方在艺术创作、理论研究等方面开展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青年京剧团团长赵秀君:加强传统文化扶持力度
▲ 赵秀君
国有戏曲院团,肩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但存在经费紧张、人才流失、观众减少等问题。目前我国国家级的艺术创作基金主要是国家艺术基金,在申请上竞争十分激烈。且很多基金在申请时需要有充足的自筹配套资金,例如国家艺术基金的一般大型舞台剧项目,需要有50%的自筹匹配资金,并且要在创作前期投入使用。这样的申请条件很可能遇到两种情况,一是院团前期投入大量资金,但未能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后续创作资金链断裂,另一种是因为没有前期资金,项目无法开展,而错过国家艺术基金的申报。这是很多院团遇到的实际问题,天津地区文艺院团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减少大多是由于这两个原因。而其他民间组织的扶持基金由于数额有限,主要用于小型的培训和剧目创作,很难支持大型原创剧目的创作。
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对国有戏曲院团进行分类扶持管理,针对国有重点院团和重点扶植艺术门类,给予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扶持。以天津为例,一个百人以上的国家级专业戏曲院团每年需500万元左右的创作经费扶持,保证每年1部至2部新编剧目实现从立项、编创到排练演出,以及多次修改提高,完成艺术创作的闭环。对于地方院团可由地方财政根据院团规模和所属艺术门类进行定向分析,制定相应的创作扶持政策,从而形成扶持体系,保证其健康、有序发展。
针对创作经费可以实行第三方监管,专款专用,设立专业的艺术创作监督和经费使用监管小组,保证经费有效执行到位,从根本上解决文艺工作者的后顾之忧,让艺术家能够精心打磨文艺精品,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真正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历史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京剧院院长刘侗:加快戏曲通用教材建设
▲ 刘侗
戏曲教育是我国中、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人才培养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才培养的诸多要素中,标准而优质的教材是基础。戏曲教育的高效健康发展、戏曲人才培养离不开标准化的教材建设。据了解,目前,开展戏曲中、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教案基本为校本教材,尚无全国通用的标准化戏曲教材。
加快戏曲教材建设非常必要。由于没有标准的通用戏曲教材,从而造成全国100多所开展戏曲教育的中、高等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教学标准与规范、教学内容的设定与教学开展、教育程度与戏曲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影响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和创新发展。
戏曲教材建设势在必行。首先,戏曲学校教育早在民国前后就有所开展。1904年建校的京剧科班“富连成”,与1912年建成的集教育与演出为一体的秦腔科班“易俗社”,都形成过服务于教学开展的教材教案。戏曲“口传心授”“因材施教”“学演结合”的教法,与标准而规范的教材内容与要求,促成了这些科班戏曲人才的科学培养与有效成长。其次,“口传心授”的教育理念长期在戏曲教育行业中被遵循沿袭,随着戏曲教育的现代化、科学化开展,戏曲教育推陈出新焕发了活力。再次,从事各个剧种戏曲人才培养的院校,在不同程度地开展校本教材建设,一些行业组织,如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全国文化艺术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在努力推进戏曲教材建设。最后,随着教育部逐渐完成完善和出台戏曲专业教学标准,也为标准化的全国通用的戏曲(剧种)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科技为戏曲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力量。戏曲教材建设要打破常规,以教学开展为抓手,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从教学内容到教材形式,从教学对象到教学手段,从线下到线上,从课堂基础教学到舞台实践教学,从传统戏曲的基本功法到现代戏曲的创新发展理念,全方面、多维度开展教材建设,使新时期的戏曲教材真正体现“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强大的社会主义文化力量,使其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院长曾小敏:构建青少年戏曲普及高质量发展体系
▲ 曾小敏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的建立和文化强国的实现有赖于戏曲的传承和普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戏曲的传承发展,尤其重视戏曲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然而,目前全国各地戏曲进校园等戏曲普及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戏曲普及的队伍良莠不齐;戏曲普及的内容缺乏标准;戏曲普及的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大部分戏曲普及的活动还停留在观赏层面,尚未开展实践活动。
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国地方戏曲各个剧种相继开展了戏曲普及工作,戏曲进校园取得了一定成效,以广东为例,部分高等院校把粤剧列入必修课、选修课,各地的戏曲兴趣班也成为第二课堂的可选科目,青少年学习更专业戏曲的需求日益强烈。
为了更好地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希望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制定戏曲普及的资质和规范,牵头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院团承担戏曲普及任务,以政府采购的方式助推专业院团进校园等公益性活动的顺利开展,并通过绩效考核的方式,强化准入和退出机制,保证戏曲进校园的高质量开展。
各专业院团承接进校园项目后,要从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出发,组织专业主创团队,针对不同年龄层学生打造适合其知识范畴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本剧。由国家建立戏曲普及数字平台,把这批课本剧纳入数据库中,使地方戏曲各剧种之间可以通过数据库实现进校园普及剧目的资源共享。
各地政府要对青少年学习戏曲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有针对性地开设戏曲兴趣培训班,建立系统性、专业性的戏曲提高课程,培养专业化师资团队进行规范化教学,并通过公益性的戏曲社会化考级,让青少年参与者通过评定自身戏曲学习的艺术水平,提高艺术素质和建立学习自信、文化自信。
政府应将主办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青少年戏曲赛事,纳入“面向中小学认可的全国竞赛”名单中。针对具备优秀戏曲资质的青少年,设立戏曲专项奖学金,在升学考试的素质教育科目中进行加分,或在具有自主招生条件的高校中作为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条件。
(内容:根据代表委员建议、提案删改,标题为编者所加,李佳霖统筹,刘淼、王彬、王伟杰、费菲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