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酉州苗绣:居家就业也有锦“绣”前程
来源:“中国手艺网”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3-22 18:55:00

摘要:2019年,重庆市酉阳县酉州苗绣非遗工坊依托重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酉州苗绣设立,通过系统培养、合理分工、市场运作及合作创新等方式,累计开展非遗技能培训600人次,带动370余名困难群众、残疾人、老人、留守妇女通过工坊就业、居家就业、零散加工等方式实现了就业增收,实现年订单数近5.7万余笔、工坊收入达860余万元。工坊产品从2019年到2021年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好礼”金奖,入选重庆外事礼品,作为“一带一路”“上合峰会”国礼走向80多个国家。

酉州苗绣是源于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民间刺绣,同时借鉴了湘西苗绣的部分技法,由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具有题材广泛、种类繁多、雅俗共赏的特点,产品既有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又有实用大方的各类日用品。近年来,酉阳县酉州苗绣非遗工坊在相关部门支持下持续加强自身建设,走出了一条“五效合一”新路子。

酉阳县酉州苗绣非遗工坊产品展示

一、变废为宝,闲置民房变非遗工坊

2019年,酉阳子月苗族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为建设非遗工坊,在花田乡何家岩村升级改造闲置民房 300多平米,总投资20余万元,设置传统苗绣文化展示区、非遗产品展示销售区、苗绣绣织区、抖音直播区、留守儿童读书屋、产品库房及发货区、食堂生活区等11个专区,不断完善工坊设施、优化功能设计,为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

酉阳县酉州苗绣非遗工坊工作场景

二、多措并举,系统培训效果最大化

为进一步扩大酉州苗绣的传承人群,让学徒能够学到本事,真正发挥传承效果,工坊在花田乡何家岩村开展培训,采取不交学费、不分年龄、不论性别、不管远近、不限身体素质的“五不”原则,依托乡村学员自发的“联、帮、带”模式,实现了以点带面,激发了村民的主观能动性。通过集中统一和现场教学培训,累计培训600余人次,其中370余人熟练掌握了苗绣技能,实现了培训效果最大化。

三、合理分工,家门口就业成为现实

工坊按照年龄段对三类绣娘进行分工:18至50岁的绣娘,织绣精品苗绣,如双面绣屏风、传统苗绣挂饰、创新双面苗绣“绣出一片桃花源系列”时尚饰品等;50至60岁的绣娘,织绣传统苗绣单面绣、传统手工织布及打花带,用来做苗绣香包、竹编苗绣系列包包、苗绣藤编手提包等;60至90岁的绣娘,则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分配一些简单的手工活。截至目前,工坊通过固定就业、居家就业、零散加工等方式,带动370余名脱贫户、老人、残疾人和留守妇女就业,实现人均月收入增加1500至5000元,让空巢老人老有所依、让残疾人士自食其力、让留守妇女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就业增收。

酉阳县酉州苗绣非遗工坊绣娘合影

四、市场运作,打造乡村振兴示范产业

工坊通过实体连锁店、对外供货批发、广交会外贸订单、抖音橱窗、淘宝店铺、阿里巴巴批发网等渠道,进行产品销售,年订单数近5.7万余笔,收入达860余万元,成为了酉阳县乡村振兴示范项目。

五、合作创新,“老手艺”走出“国际范”

为了让工坊的产品生活化、时尚化,将传统的苗绣与现代生活接轨,工坊特意设立了研学体验区,为来自高校、专业院校及中小学的师生们提供学习平台,同时也为产品创新设计提供有利条件。近年来非遗工坊与各高校合作共获得上百项专利及版权,苗绣产品从2019年到2021年连续三年获得“重庆好礼”金奖,并入选重庆外事礼品,作为“一带一路”“上合峰会”国礼走向 80 多个国家,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