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北川羌族自治县和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依托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草编(羌族草编),设立北川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工坊通过对广大残疾人和留守妇女开展羌族草编竹编非遗技艺培训,带动200多名残疾人和留守妇女实现灵活居家就业。组织开展羌族草编历史文化和编织技艺的研究,完成《羌族草编》教材的编写和研学体验课程开发。结合市场需求,组织开发产品上千个品种;先后在10多所大、中、小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研学体验中心,组织研学活动,开发研学体验课程近10门,累计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和开展研学活动的学生5万余人次。结合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先后开展各类非遗技能培训100多期,培训残疾人和留守妇女5000多人次,带动就业超过200人;先后到欧洲、美洲以及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文化交流和展示展销活动,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草编(羌族草编)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具有材料天然环保、工艺独特精细、产品种类齐全、可长久保存、不变色不变形等特点。近年来,北川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通过将传统羌族草编制作技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推出系列产品,展现羌族草编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工坊结合羌族草编材料易得、制作方便、不受场地和设备限制,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手工学习,具有较高教育价值的特点,与高校合作,开发出适合培训教育、亲子活动、研学体验的课程和材料包,使得羌族草编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工坊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展示、展销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树立“北川草编,爱的精灵”品牌,推动非遗传承保护、产品设计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北川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产品:《中国龙》
北川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产品:《龙腾盛世》
一、开展草编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技能
工坊从材料采摘处理、编织技法、产品造型与设计以及线上线下销售等方面,以文化传承和实践培育相结合的方式,吸纳脱贫人口和残疾人士,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羌族草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在技能实践提升上,通过现场制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四年来,工坊共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100多期,培训5000余人,带动超过200名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实现灵活、居家就业。他们或在公司从事研究、培训及销售工作,或在步行街、商业街摆摊设点销售产品,实现自主创业,为羌族草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贡献。
北川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工作场景
北川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举办残疾人技能培训班
二、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设计
为不断满足对外市场拓展、客户需求广泛多样的需求,近年来,工坊加大了产品的研发力度,先后与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绵阳师范学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等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将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相结合,设计、生产出造型新颖、时尚大方的草编冰箱贴、草编磁悬浮摆件以及草编装饰画等,先后申请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4件,外观专利6件,各种产品申报版权3000多件。这些产品强调赏用结合的设计理念,提升了草编品质和文化内涵,既传承了羌族草编传统技艺,又满足了当代人们对产品实用性、艺术性的需求。产品上市后,受到广大消费人群的喜爱与追捧,特别是工坊推出的草编耳环和“钟爱一生”草编保健香囊,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为工坊带来上百万元的销售额。同时,工坊结合研学体验开发出的羌族草编研学体验材料包和教学视频,受到众多学校手工老师的青睐,成为很多学校手工课程的首选,创下单品销售上万件的业绩,并与多所学校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
北川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开展研学体验活动
三、参加展示展销,实现文化走出国门
工坊积极参加国内国际各种展会活动,多次参加陈香梅艺术基金会、自贡彩灯集团以及四川省对外友好交流协会等商协会和商业公司组织的对外文化交流和商业展出活动。先后到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美国、日本、新加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展示展销活动,并与新加坡金航集团、意大利阿司匹林公司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将羌族草编带上了国际舞台,受到广大国外朋友的喜爱,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跨越式发展,为绵阳非遗产品出口创汇贡献了力量。同时,工坊结合网络营销蓬勃发展的契机,打破传统营销方式,开设了抖音店铺和微信店铺,拓展了多渠道销售模式,及时有效地把最新促销活动告知客户,让客户群体能及时参与工坊的各项活动,实现了单品线上销售突破千件的优秀业绩。
北川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参加展销活动
截至2022年10月,工坊已建立传承及生产基地20多处,形成了集文化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研学体验、“线上 + 线下”宣传销售模式于一体的产业化链条,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