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24   星期六   农历四月廿七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彝族刺绣:让绣娘们的日子越过越美
来源:“中国手艺网”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3-22 18:20:00

摘要:2021年,四川马边花间刺绣专业合作社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彝族刺绣技艺,设立马边花间刺绣非遗工坊。工坊通过开展彝族刺绣技艺培训、彝族刺绣技艺进校园等方式,构建“1社6站15班”的网格化技能培训服务体系。采取“三零”合作社模式吸纳脱贫人口和低收入农村妇女居家灵活就业,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截至目前,工坊已累计培训超3万人次,同时带动超800名绣娘居家灵活就业,涌现出22名绣娘自主经营和网络直播,助力人均年纯收入增长超1万元。

马边彝族刺绣技艺以羊毛为主要原材料,以缝接绣、补绣、盘绣、贴绣和锁边绣、镶绣、压边绣、剪贴绣等为主,与挑、压、镶等技艺相结合,着重突出产品纹饰的立体效果。作为彝族群众长期以来的生活必需品,彝绣品类繁多,主要有服饰、马甲、头帕、围腰、鞋子、枕头、香囊、挎包等各种实用生活品。近年来,马边花间刺绣非遗工坊通过开展传承培训、创新设计、展示展销等持续推进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将彝绣的艺术性和实用性结合,设计开发出了一系列产品,广泛应用于各种场景。

马边花间刺绣非遗工坊产品展示

一、广泛开展传承培训

为提升绣娘发展彝绣积极性,工坊提供绣娘制作彝绣所需的原材料和技能培训,带动更多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工坊以马边红旗社区2000余平方米的展示展销中心为据点,分片区在6个脱贫乡(镇)设立工作服务站,在全县15个乡(镇)开设彝绣培训班,累计培训绣娘3万余人次,构建“1社6站15班”的网格化技能培训服务体系。采取“三零”方式吸纳农村闲散妇女就业增收:“零投入”入股,工坊采取免费提供原材料的方式,吸纳农村闲散妇女入股合作社;“零基础”就业,通过网格化的培训方式和技术指导,为绣娘提供专业化、系统化的技艺培训,绣娘没基础也一样可以实现就业;“零风险”增收,采取高于市场价回收的方式统一经营销售,让利与绣娘,让绣娘放心开展刺绣工作,无需承担任何市场风险。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工坊灵活开展线上技艺培训和指导,让彝绣相关产业在疫情影响下依然保持平稳增长。2021年,工坊带动800余名绣娘就业,人均年纯收入增加超10000元,有效保障了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群稳步增收,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马边花间刺绣非遗工坊带头人乔进双梅指导绣娘们学习彝绣制法

马边花间刺绣非遗工坊举办技能培训班

二、提升创新设计能力

工坊高度重视产品创新设计,积极与省内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交流合作,并与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共建驻马边彝族自治县传统工艺工作站,依托高等院校专业特长,在创意设计、技能培训、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合作,深入挖掘“马边彝族刺绣文化内涵、探索转化方式、拓展应用空间、培育特色品牌,将现代审美理念融入传统技艺,丰富完善彝绣纹样数字化图库,不断设计新图案、新款式,提升传统工艺设计水平,开发传统工艺特色产品,使得传统彝族服饰变得更加耀眼精致、华丽绚烂。同时,工坊通过搭建销售和宣传平台,打造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点,推动马边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技艺创新发展。

马边花间刺绣非遗工坊绣娘交流技法

三、丰富拓展营销渠道

工坊申报“双梅”产品商标,寓意“一针一线绣出美好人生”,以红旗社区展示展销中心为营销主阵地,开展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展销中心同时包含研学、体验、技艺展示、网络直播带货等功能,更利于消费者感受彝绣魅力。工坊培养的14名绣娘在县城和乡镇自主发展门店开展实体销售,8名网红绣娘在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开展网络直播带货,“老板们”年收入超过10万元。同时,工坊积极组织参加旅博会、西博会等大型展销活动,产品远销英国、西班牙、毛里求斯等海外地区。工坊年定单量超8000笔,年销售额达400余万元。

正因为彝绣便于带动灵活就业增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绣娘加入工坊生产,除了专职绣娘外,县里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退休老人、小区大妈、街边摊主们在空闲时搓线、纺线、织布、剪布、绣花等,挣零花钱补贴家用,让绣娘们的日子越过越美。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