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青海马莲花民间工艺文化传承有限公司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河湟刺绣,设立青海马莲花刺绣非遗工坊,工坊以深入挖掘传统工艺、人才培训、衍生品开发、开展对外合作为突破口,积极搭建“工坊 + 合作社 + 农户”的刺绣技能培训和产品订单制作模式,依托工坊河湟刺绣传承研发中心和艺术展示中心,累计免费培训农牧区妇女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群众1000余人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在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湟刺绣是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做工精细,构图简练、色彩庄重、对比强烈、手法多样,于粗犷中见细腻,质朴中见雅气,整体风格简洁明快、古朴大气,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近年来,青海马莲花刺绣非遗工坊通过加强对河湟刺绣的创意研发和设计、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产品质量,使河湟刺绣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并通过开展刺绣技能培训、产品订单制作等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
青海马莲花刺绣非遗工坊产品展示
一、深挖传统技艺,不断发展创新
河湟刺绣具有鲜明的青海地方特色,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青睐。为更好地挖掘保护民间传统技艺,工坊多年来收藏整理青海地方民间传统绣样绣片,建成河湟刺绣艺术展示、研发、体验、培训中心,供绣娘们学习观摩。目前,河湟刺绣展示中心展出包括清代和民国时期作品在内的作品5万余件,有刺绣纹样的各民族鞋子400余双,笔袋、钱包、烟袋、腰带、辫套、肚兜、帽饰、耳套等老物件300多件,针线荷包1000余件。同时,工坊和青海师范大学合作开展刺绣材料、制作技术、设计衍生方面的优化,开展河湟刺绣文化资源互动式虚拟展示、数字化设计与刺绣设计等方面的科技攻关,运用“文化 + 科技”技术手段,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从技术层面解决了河湟刺绣新产品设计的瓶颈,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丰富作品内容,使河湟刺绣走向大众的现代生活,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器。
青海马莲花刺绣非遗工坊生产场景
二、开展人才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工坊以人才培训、非遗产品开发为突破口,积极搭建“工坊 + 合作社 + 农户”的刺绣技能培训和产品订单制作模式,探索出一条灵活解决农村留守妇女的就业路子,解决当地农村留守妇女及残疾人就业问题。近年来,工坊多次承办省妇联“送技术下乡”项目,免费开设培训班,教授相关理论知识及刺绣技艺,累计培训妇女5000余名,并帮助当地群众开展销售,助力近300名妇女实现在家创业或就业。
同时,面对刺绣人才缺失问题,工坊实施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性改革,多次进校园,帮助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非遗相关知识,提升其传承和创新能力,推动其成长为技术技能人才。工坊曾与青海省残联合作,创办了青海省首个学员与工坊无缝对接的培训中心,有意愿的学员根据工坊需求及自身爱好参加手工技艺培训,随到随学,免食宿,这种模式为残疾人的稳定参训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青海马莲花刺绣非遗工坊开展技能培训
三、谋求对外合作,谱写非遗新篇章
工坊不仅致力于刺绣的传承及人才的培养,且设计出很多创新型刺绣产品。比如,2019年工坊与青海省中医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依托“医院 + 企业”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各自资源和技术优势,联名推出“传统中医药 + 传统手工艺”的新产品。疫情期间,由省中医院提供中药配方,绣娘们绣荷包,制作的“防疫荷包”推向市场,接到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工坊通过“医院 + 企业”的模式,一方面开辟了新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扩大了青海传统中医药与河湟刺绣的影响力、美誉度,使河湟刺绣和传统中医药合力造福于民,推动传统“老手艺”优势互补、科学融合,在现代生活中共同焕发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