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非遗工坊典型案例】费县手绣:绣出乡邻就业创业致富路
来源:“中国手艺网”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3-03-30 15:26:00

摘要:2018年,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依托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费县手绣,在省级重点贫困村崔家沟村成立非遗工坊。工坊对脱贫户、残疾人、老年人、妇女等实行“送货到户、工资日结”,对搬迁村民采用“培训 + 传承”的模式,通过“固定 + 灵活”的就业方式,带动包括 84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 500余人实现就业创业,助力人均年增收2至3万元,极大改善了搬迁群众的经济条件。工坊先后在费城街道信国村、管家村、东胡家村等成立6处传承实训基地,让留守妇女实现了“不出门不出院,看着孩子做着饭,一天能挣几十块。”为当地手绣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费县手绣作为民间传统技艺和饰物,具有浓郁的沂蒙地方特色,已有260多年的历史,传统的沂蒙手绣造型生动活泼、略显夸张,颜色大红大绿、浓郁喜庆,寄托着大山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通过实施各种举措,推动了手绣技艺“走出去”,实现了文化精准扶贫、助力乡村振兴。

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产品:冰清玉洁荷包

一、开展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培育人才队伍

工坊采用“培养 + 传承”“固定 + 灵活”的培训和就业模式,带动包括 84户原建档立卡贫困户及周边群众500多人就业创业,实现“不出门不出院,看着孩子做着饭,天天都能把钱赚”,助力人均年增收2至3万元,在为其家庭带来收入的同时,也为手绣项目培育了后备人才力量。为方便周边村民就近就地就业,做到“就业不离家”,工坊分别在费城街道信国村、崔家村、管家村等成立6处手绣传承实训基地,累计培训2.4万人,学员学成后就业方式灵活,既可以在手绣基地上班,又可以带回家做绣活,推动了当地农村妇女、困难人群就业增收,也推动十里八乡的村民精神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带头人卞成飞指导绣娘们绣制沂蒙香荷包

二、勇于创新,丰富产品类别、提升设计水平

工坊意识到作品要想获得认可,除了提高技艺,更要不断进行创新,满足消费者现代生活的需要。经过研究和市场调查,工坊对作品进行了改良,颜色上以红、绿、粉、黑为基调,巧妙运用对比色、相近色,在重彩的基础上多了几分柔和雅艳;图案上采用狮子、老虎、葫芦等图案,以传统吉祥寓意的图案为主,加入藏银、菩提子等时尚元素,用掐丝珐琅、流苏等做配饰;内里填充朱砂、白芷、辛夷、丁香等中草药,增加保健作用、实用价值;在技艺上创新出“撮针绣”“盘金绣”“打籽绣”“滚针绣”等几十种针法,使得形象更栩栩如生;在产品类型上设计出钥匙扣、手机链、保健枕等日用物件。经过多年的发展,费县手绣产品由原来的几十个品种逐渐增加到了24大类1000多个品种,目前有版权41项。

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生产场景

三、走出国门,展现传统技艺、弘扬沂蒙文化

费县手绣植根于深厚的沂蒙文化沃土,记载着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历程,色彩鲜明、寓意吉祥,工坊的融合创新赋予了手绣更旺盛的生命力。2018年以来,工坊手绣产品通过网络平台和非遗“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进酒店”等途径迅速走红,从地方登上央视,传播到韩国、日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瑞典、巴西等国家。每到一处,生动的技艺都受到华人华侨和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鉴与经贸合作。

山东省金昇工艺品有限公司非遗工坊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展销活动

工坊先后荣获“全国就业扶贫基地”“全国乡村振兴能人项目”“山东省省级示范就业扶贫车间”“山东大姐工坊”“山东青年就业基地”等荣誉,工坊负责人卞成飞被评为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劳动模范、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全国乡村工匠,费县手绣已经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产业。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