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3   星期五   农历三月廿五   
了解秦腔 热爱秦腔 传承秦腔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马衍伟 创建时间:2024-01-11 12:25:00

秦地育秦人,秦人发秦声,秦声衍秦腔。秦腔俗称梆子腔,素有高腔歌唱、调入正宫、音协黄钟、古典声韵、雄劲悲急、宽音大嗓、直起直落的特点,有激流波、绕梁尘、声振林木、响遏行云之势,堪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戏曲艺术宝库中的活化石,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秦腔源远而流长,根深又枝茂,隆替蔚为大观。作为中华戏曲史上的璀璨明珠,秦腔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为一身,融文学、音乐、舞蹈、绘画和武术等艺术元素为一炉,形成了唱念做打舞、手眼身法步齐备,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的表演体系。舞台上演的是喜怒哀乐愁,唱的是酸甜苦辣咸,究其实是借衣冠讲孝说忠、凭面目尚廉崇节,弘扬的是温良恭俭让,昌明的是仁义礼智信,褒扬的是忠孝廉耻勇,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和优秀美德。这便是秦腔文化几千年奔流不息并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百看不厌的生命力所在。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儿女齐吼秦腔。秦腔从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走来,从厚重广阔的黄土地里长出来,从积健为雄的浩然正气中吼出来。黄土高坡到处都是舞台,男女老少随时都可以放开嗓门吼起来,男的是“狮子吼”,女的是“黄鹂鸣”。“吼”的是精气神,用《周易·豫卦》中的“雷出地奋”来形容,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毋庸置疑,秦腔是秦人从娘胎里就带出来的文化基因,一生一世都流淌在血脉里、溶化在骨髓中、奔腾在心弦上,可谓生产的呐喊、生活的摇滚、生命的怒放。

秦腔有土色土香之美,也有庙堂之上的高雅。从周秦遗风到汉唐余韵,再到宋元旧曲乃至明清老调,无不深深镌刻着秦腔文化的历史印记。《诗经·秦风》中有“阪有桑,隰有杨。既见君子,并坐鼓簧。今者不乐,逝者其亡。”的民歌。秦相李斯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史学家司马迁的外孙杨恽讲:“家本秦也,能为秦声。”东晋文学家袁宏有诗赞:“赵瑟奏哀音,秦声歌新诗。吐音非凡唱,负此欲何之。”唐代边塞诗人岑参的诗云:“汝归秦兮弹秦声,秦声悲兮聊送汝。”北宋史学家刘攽有诗称:“家有秦声居自乐,书非尚白智无穷。”元代文学家顾瑛的诗云:“哀弦发秦声,修眉善胡舞。”明代诗人谢榛有诗赞曰:“地出三峰雄陕服,天分八水杂秦声。”清代经学家洪亮吉称:“崇仁坊前百戏陈,杂乐共作秦声尊。”清代诗人陈柄德的诗曰:“一曲秦腔四更角,凉风暂此卸征鞍。”“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有诗称:“昆弋名辈今已稀,秦腔三十年来尚。”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移风易俗,莫善于戏。秦腔以乐治身心,移风俗、敦教化,和邦国、谐兆民、悦远人,此乃中华文明生生之盛德、富有之大业也!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秦腔是乐舞念白、过化存神的艺术,是以文化人、以戏铸魂的国粹,是通古今之变、发时代新声的镜鉴。新时代是秦腔大有作为、大放异彩的时代。纵观今日之秦腔,早已不仅仅是陕西人乃至西北人“独乐乐”的地方戏,而是14亿多中国人“众乐乐”的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伴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铿锵脚步,秦腔美妙的律动、奋进的足音、磅礴的力量,越来越载誉大江南北并大踏步走出国门、唱响全世界,越来越成为“丝绸之路”上民心相通、美美与共的艺术载体,越来越成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这荣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我们要让这荣光发扬光大、薪火相传,把秦腔老艺人和老艺术家的思想智慧、学术成果和艺术经验原汁原味奉献给世人。

众所周知,一代又一代的秦腔老艺人和表演艺术家,把秦腔看得比自己的命还要紧,为伊消得人憔悴,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创造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不朽著作,排练了大量充满人间烟火气的经典剧目,积累了弥足珍贵、多姿多彩的舞台经验,承载着秦腔艺术不绝如线的源头活水,蕴含着中华戏曲艺术遗产的独特宝藏,闪烁着秦腔文化真力弥满、万象在旁的精神光焰。必须让老艺人的绝活绝学得到传承,让老艺术家呕心沥血之作得到弘扬,让老祖宗留下来的艺术瑰宝在我们这一代不能断流或遗失。

戏曲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艺术软实力。作为我国历史传承最久远的古老剧种之一,秦腔在中华戏曲百花园中具有特殊地位,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立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策划出版“秦腔文化丛书”,旨在宣传推介以文字为载体的秦腔古籍文献、濒临失传的秦腔艺术作品、秦腔代表性非遗传承人的事迹与经验、兼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秦腔名剧本,挖掘秦腔文化的优秀基因、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中国秦腔故事,传播中国秦腔声音,助力推动秦腔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鲁迅先生称赞的“古调独弹”重焕荣光,与时代同行,为人民绽放。

欲善国政,先善风俗;欲善风俗,先善曲本。秦腔历史源远流长、表演艺术臻至成熟、绝活杂技琳琅满目、声韵变幻无穷、拿手好戏浩如烟海、剧目著作卷帙浩繁。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出发,需要保护好、传承好秦腔文化遗产。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这套丛书侧重推介秦腔老艺人和老艺术家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的成果,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史料性和可读性,除删减个别不合时宜的观点和对一些字句校勘外,大都保留其“庐山真面目”,让秦腔文化的艺术造诣和精神财富“飞入寻常百姓家”,把秦腔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更多人的心田里,让读者更加了解秦腔、热爱秦腔、传承秦腔,让盛开在世界文化艺术殿堂里的秦腔文化独树一帜、大放光彩,感金石、回天地、昭日月、垂青史!(本文为“秦腔文化丛书”序,标题为编者所加。限于篇幅,文章有删节)

编辑:李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