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10-06   星期日   农历九月初四   秋分 秋分
潍坊风筝:手造之美 匠心绽放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孙丛丛 创建时间:2024-03-26 09:31:00

▲ 潍坊风筝(摄影:刘健

从巨龙、燕子到海底奇珍,从卡通形象到宇宙飞船……在“鸢都”山东潍坊,一到春天,便有无限创意与梦想在此起飞。

潍坊风筝,最早可追溯到鲁国思想家墨翟制作的“木鸢”,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既积淀着手艺人历代传承的精巧技艺、劳动智慧和朴素情感,也是如今讲述“潍坊故事”的生动载体。

历史悠久的民艺民俗

唐代,风筝扎制从宫廷走向民间,唐诗中就有“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的描述。到了宋代,风筝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还成为文人雅士和画家笔下的题材。“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据《武林旧事》记载,南宋临安城内出现了专门的“斗风筝”游戏。

潍坊风筝习俗与中国风筝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郑板桥的《怀潍县二首·其二》写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他把当时人们放风筝的场景和当地风筝的特色描摹得淋漓尽致。历史上,潍坊手工业繁盛,明清时期尤以“二百支红炉、三千铜铁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闻名,商品经济的发达,让这一带成为大型风筝制品交易市场。当时,杨家埠是潍坊风筝的重要产地。据杨家埠村老艺人介绍,该村先祖自明洪武年间学习木版年画与扎彩手艺,其后代代相传。起初,潍坊风筝以印年画的纸张、颜料为材料扎制,后来,逐步拓展为以硬翅风筝为主、长串“蜈蚣”为最、软翅风筝为巧、筒子风筝为奇的体系,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潍坊风筝销售依然火热,城内多家风筝铺门庭若市。每年清明节前后,人们在白浪河两岸放风筝、荡秋千,热闹非凡。《潍县志稿》这样记载此景:“本邑每逢寒食,东门外,沙滩上……板桥横亘,河水初泮,桃李葩吐,杨柳烟含,凌空纸鸢,高入云端。”

代代传承的制作技法

潍坊风筝的制作主要包括“扎、绘、糊、放”四步。风筝架子的扎法各有不同,但前期都需经过选竹材、破竹材、削竹条、弯竹条等必要准备。一般来说,艺人们只要掌握了硬翅风筝、软翅风筝的基本扎法,就能熟练变化出不同样式。绘画构图与色彩搭配最能体现潍坊风筝的地域特色,艺人们多以块色为主,重笔浓抹,鲜明彰显了民间艺术对色彩和色调的追求。糊风筝也很有讲究,要根据风筝的形状确定裱糊材料。比如,糊蜻蜓风筝用绢,因为绢比纸透,制成的蜻蜓翅膀更栩栩如生;糊龙青鱼风筝时尾部用绸,放飞时便于迎风抖动,形象上也更加肖似。放风筝的线和绕线工具虽是附加物,也需要精准搭配,如放小风筝要用“缝衣线”,放大风筝用“麻线”等。

在长期发展中,潍坊风筝形成了多个流派。以杨家埠为代表的民间派风筝,以红、黄、蓝、绿等为主色调,形式灵活,色彩明快,价格低廉,深受普通百姓喜爱。艺人们将画印结合技术应用于风筝扎制,把乡派风筝的民俗文化推向新的高度。随着一些高水平画家的加入,潍坊风筝中还出现了形制高雅、有文人风的类型。一批艺术名家将国画技巧融入风筝的绘制中,兼工带写,形神兼备,给风筝绘画增添了丰盈的形象和别致的面貌。以文人画家为主绘制的风筝被称为城派风筝,这类风筝精工细作,不但可以放飞,还常被文人雅客作为室内装饰品或收藏艺术品。

2006年,潍坊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新世纪以来,通过深挖文化内涵、升级使用场景,潍坊风筝产品和关联业态不断焕新,与群众生活的关系更加密切。

与时俱进的融合创新

随着时代发展和工艺演进,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不断丰富和改进,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赋予现代风筝题材多元、造型奇巧等时代特色。除了龙、鹞、燕以及“刘海”“童子”等民俗气息浓郁的风筝作品广受欢迎,每年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上,“骆驼”“汽车”“火箭”等许多大胆创新之作吸睛无数,被人们赞为“万物皆可潍坊风筝”。

作为老牌节会活动,潍坊国际风筝会近年来也不断融合出新。今年4月19日开幕的第41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将在推出风筝赛事和放飞活动的同时,组织举办2024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潍坊活动年、2024潍坊风筝嘉年华京剧演出周、2024齐鲁天空·潍坊麦田音乐节等活动,希望以风筝为媒,做好文旅融合文章,打造更多文娱消费场景和品牌联动项目,为广大群众带来可参与、可互动的多元休闲体验。

节会活动、文化交流等为潍坊风筝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潍坊市坊子区王家庄子村,村民从最初生产竹骨架风筝到现在制作动态风筝、3D风筝,以新设计实现糊纸、描染等手工技法创新应用,产品不断迭代,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潍坊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人也在日常实践中积极探索,为《王者荣耀》等游戏创作主题风筝,让传统手艺实现时尚化、年轻化表达,不断丰富风筝产品的类型与风筝文化的内涵。

编辑:杜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