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7-03   星期四   农历六月初九   
遇见云南 非遗正青春 云南省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活动综述
来源:“云南非遗”微信公众号 创建时间:2025-06-18 11:00:00

6月14日晚,随着基诺族大鼓被敲响,云南省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展示暨“七彩云南·非遗焕新购物月”主会场活动在西双版纳州告庄西双景拉开帷幕。

本次主会场活动由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云南省文物局)、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主办,由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省文化馆、西双版纳州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围绕“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主题,精心筹备云南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成果展,主会场启动仪式,非遗展演、巡演、快闪,非遗展销展示、体验,“遇见云南·非遗公开课”,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宣传,“云物共生息 南风文采集”2025云南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采购交流活动等7项活动,聚焦青年传承人培养、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科技赋能非遗保护等内容,全面展示云南非遗保护成果。

展演+快闪  民族歌舞带你遇见云南

当夕阳的余晖洒向景洪大金塔,傣族铓锣的独特韵律吸引了大批游人。在主持人欢快激昂地引导下,5个巡演方阵载歌载舞。舒展潇洒的傣族象脚鼓舞,灵动瑰丽的傣族架子孔雀舞,充满异域风情的告庄东南亚展演方阵,引导游人穿过夜市,汇聚于主会场活动的主舞台。10个精心遴选的非遗展演节目吸引游客驻足观赏“云南民族风”的视听盛宴。基诺大鼓舞敲响“特懋克节”的千年信仰,镇康“阿数瑟”唱尽青年男女的相思与誓言,布朗族舞蹈《山花》舞出对自然的礼赞,建水小调唱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情,哈尼族、布朗族服饰走秀,让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当熟悉的《哈尼宝贝》旋律响起,观众纷纷踏着节拍,跟随文旅舞台的哈尼强音,一起共舞七彩云南的热情。

傣族铓锣开场

布朗族舞蹈《山花》

服饰走秀

在西双版纳嘎洒国际机场、中老铁路西双版纳站、西双版纳曼听御花园、西双版纳傣族园、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非遗“快闪”活动与游客零距离接触。当富宁坡芽情歌、剑川白曲与傣族章哈、基诺族竹筒乐交响,当藏族弦子舞与傣族孔雀舞碰撞,游客在旅途中遇见惊喜云南。

机场非遗“快闪”

傣族孔雀舞

展览+体验  共享非遗美好生活

6月14日至15日晚,伴着澜沧江畔的微风,湄公河·星光夜市泰国街人头攒动。在这里,泥韵丹青(陶类)、金工万象(金属类)、刀笔乾坤(木石雕刻类)、经纬拾光(织染绣类)、食味匠心(传统饮食类)、古艺今风(非遗文创类)等六大主题展区汇集120余项非遗项目和文创品牌,为游客奉上一场别样的文化盛宴。挑选一只云南“火出圈”的瓦猫,量身定制一套自己喜欢的民族服饰,试戴一只精致的银手镯,把玩一把独具匠心的陶壶,品一杯有故事的非遗茶饮,尝一口滋味独特的非遗美食,买一份“云南非遗伴手礼”,为老家的朋友带去彩云之南的祝福……在现场还设置了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扎染制作技艺(安宁扎染)、白族布扎、陶器烧制技艺(建水紫陶烧制技艺)、掐丝珐琅彩画、葫芦雕绘、彝族(撒尼)刺绣、彝族(尼苏)刺绣8个体验项目,现场发放体验券200余张。游客可以通过主办方特别设置的幸运抽奖环节,通过扫描二维码等方式获得体验券,兑换非遗体验机会。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幸运观众亲手缝制一个白族布扎小挂饰,在葫芦上绘制一幅独属于自己的作品,共享非遗美好生活。

傣陶

傣族织锦

2025年6月也是“防范非法集资宣传月”。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打非联办和省打非办持续推进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工作,增强社会公众防范非法集资意识和能力,主办方在展区设置专门展位,向非遗传承人和公众发放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资料,呼吁广大群众“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

发放防范非法金融活动宣传资料

科技赋能  为非遗传播插上翅膀

6月14日16:00,“遇见云南 非遗公开课”与观众准时在云端相见。在不久前的2025非遗视频创作大会上,云南7位青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凭借卓越的技艺和创新理念入选全国首批“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名录”。本期非遗公开课以“云南非遗正青春:当传统技艺邂逅数字浪潮”为主题,回顾了7名代表在非遗视频创作大会的现场感受。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明泽、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人张翰敏、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传承人黄倩、召树屯与喃木诺娜传承人玉叫等青年传承人做客直播间,分享自己的传承故事,揭秘如何用短视频让非遗“活”在指尖,以及非遗与旅居融合的创新实践。《人民日报》视界、《人民日报》客户端、云南公共文化云、一机游、云南非遗抖音号、视频号,云南非遗保护网多平台共同推流,累计观看人次突破31万。

“遇见云南 非遗公开课”

自2021年9月开播的“云南非遗公开课”已累计推出37期,树立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非遗传播品牌,入选全国2025年非遗传播创新案例。值此契机,公开课从本期(第38期)起正式改版升级为“遇见云南·非遗公开课”全国版,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多元的载体,让非遗传承突破地域界限,在数字浪潮中焕发新生。“云南省非遗巡展”“云南非遗公开课:新媒体赋能非遗传播的创新实践”案例申报视频在主会场大屏滚动播放,展现科技赋能云南非遗传播的生动实践。

薪火相传  传承队伍涌现青春力量

“非遗传承要靠人,一代一代来传承”“我愿一生守护,让传统节日永葆生机!”“希望大家走进非遗。了解非遗、热爱非遗,让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时代绽放光彩”……今年3月17日,文化和旅游部确定并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云南有35人入选。这些新晋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为本次活动录制了视频寄语,用真挚的歌声、质朴的话语,表达非遗传承人的精神风貌与匠心坚守。截至目前,云南省共有160名国家级传承人,1929名省级传承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传承和坚守,赓续历史文脉、谱写生动华章。在他们的带动下,传承队伍中涌现出一批“传二代”“传三代”“00后”,为非遗传承传播注入青春力量。活动现场的青年面孔里,有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玉勐的孙女玉香忠、德昂族服饰传承人曹仙梅的女儿姚世英,安宁扎染传承人杨成的女儿杨语欣……她们跟随祖辈父辈的脚步,踏上了非遗保护的传承实践之路。在非遗文创领域,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跨界融合。此次参展的20多个文创项目为展览注入了一股青春力量。“在造文创”团队汇聚了一批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人,凭着对家乡、对非遗的热爱,用现代设计与非遗碰撞火花,开发出冰箱贴、明信片、印章、手账胶带等甲马系列文创产品,在小红书等网络平台大受欢迎。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参与展览的传承人中,40岁以下85人,其中,90后、00后约50人,云南非遗保护队伍正青春!

研培十年  立德树人赋能时代新生

6月12日至1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周年成果展在昆明市文化馆百里·春秋二楼展厅开展,这是对云南省5所研培院校十年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现。

十周年成果展

自2015年研培计划启动以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携手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紧密联合云南大学、大理大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技师学院、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5所院校,成功执行研培项目51期,培训传承人1779人次,实现了“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的预期目标和要求。通过非遗研培计划,政府部门、研究机构、高校与传承人通力合作,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横向拓宽、纵向深入,吸引众多社会力量协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为非遗传承群体带来就业与发展的新机遇。十年耕耘,终有硕果,传承人群专业素养显著提升,传承队伍创新人才不断涌现,非遗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参培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反哺支撑学科专业建设。此次展览截取了研培成果的生动瞬间,为广大市民朋友献上了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壮美画卷。

人人参与  营造保护传承浓厚氛围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西双版纳州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成果展在西双版纳州民族博物馆进行集中展示,制作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宣传资料,向公众普及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法律法规,展示立法保护的可喜成果。

普法宣传

“云物共生息 南风文采集”2025云南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采购交流活动同期举办,共同助力探索“非遗+”跨界融合路径,展望文化产业与非遗保护双向赋能的广阔前景。

全省各地同步推出212场(线上62场,线下160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旅游报、中新社、云南日报、云南网等多家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在公众号、微视频、微博、抖音、网站等多平台共计发稿35篇,营造出“处处有非遗,人人享非遗”的文化氛围。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让我们以传承为基、创新为翼、融合为径,让非遗迸发青春活力,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共同守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宝贵的文化遗产,共同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