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梅(右)与龚隐雷(左)在《桃花扇》中饰演的侯方域与李香君
有这样一出戏,它是中国古典戏剧四大名著之一,曾经是昆剧舞台上亮眼的经典,却离奇失传数百年;有这样一群人,历经30年不断打磨,三代艺术家梯队加入,终将这出好戏以“一戏两看”(全本和选场)的方式完整呈现在昆剧舞台上。
一戏两看《桃花扇》南京收官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3月10日晚,江苏大剧院一支《哀江南》套曲引得多少观众唏嘘慨叹,作为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石小梅的封箱大戏,江苏省昆剧院一戏两看《桃花扇》全国巡演自此在主场南京完美收官。
“一戏两看”,即连续两个晚上的演出,第一天是全本,第二天是折子戏。全本《桃花扇》共9幕,以侯方域、李香君二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表达了孔尚任原著“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题旨,而选本则如同拼图般,讲述剧中五个人物的命运,表演极其细腻,充分体现昆曲的缠绵韵味。
在巡演的一年中,一戏两看《桃花扇》在北京、苏州、上海、成都、武汉、杭州6城进行了7站演出,不少戏迷甚至展开了追看之旅。苏州站开票三天售罄,上海站全本、选场早早售罄,只得开卖加座,就连昆曲氛围并不浓郁的成都也给出了满座的上座率。主办方在现场为观众赠送特制擦泪纸巾,欢呼声中演员一次次谢幕,呈现出昆剧作为“阳春白雪”少见的火爆景象。
昆曲挖掘、整理的活样本
一戏两看《桃花扇》南京收官演出谢幕时,江苏省昆剧院院长李鸿良满怀深情地告诉现场观众,这出戏凝聚了江苏省昆剧院三代艺术家整整30年的心血,当他将艺术家的名字一一报出时,整个剧场顿时安静了,继而响起更加热烈的掌声。
让我们以时间为轴,看看这出经典好戏30年间走过的路:1987年,张弘改编、石小梅主演的折子戏《题画》首次让《桃花扇》复归舞台,石小梅正是凭此获得梅花奖;1990年,全本《桃花扇》上演;1993年,排出折子戏《沉江》;上世纪90年代后期,《寄扇》上演;2013年至2016年,相继排出折子戏《侦戏》《寄扇》《逢舟》……2017年,《桃花扇》全本与折子戏首次整体和全国观众见面。三代艺术家30年打磨,《桃花扇》改编复排的过程,堪称昆曲挖掘、整理的活样本。
30年走来,《桃花扇》从最初的热闹繁复回归至纯至简,就连海报也从当年五朵梅花的合影变成一个拖着长长水袖的公子的落寞背影。一戏两看《桃花扇》的舞美极简,空荡荡的舞台上一桌二椅,一切回归昆曲原本的样式,观众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演员的表演上。
经过30年的历练,年近七旬的石小梅表演已臻化境,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唱腔,炉火纯青体现在一个“收”字上:剧中人越是感情浓烈的时刻,表演上越“收”,让观众一起跟着揪心。
老一辈艺术家身体力行传帮带,青年演员迅速成长,《逢舟》一折中徐思佳唱念做表令人赞叹,一句“世事无常,浊浪滔滔,谁个不在舟中”成为该剧最大的泪点。《侦戏》一折中青年演员钱伟的“三报”,每一报的情绪、节奏都不尽相同,丝丝入扣,耐人寻味。《沉江》一折中扮演史可法的杨阳在场上最后一个决绝的僵尸摔,观众的掌声在大幕合拢后仍然经久不息。
开枝散叶《白罗衫》接棒
一戏两看《桃花扇》堪称江苏省昆剧院改编复排昆剧的上乘佳作,在全国昆剧院团中属独门“绝技”,该团最近开办“南昆表演人才培训班”,毫无保留地将这部戏传授给全国各大昆剧院团同行,在业界收获良好口碑。该团请首演阵容的艺术家担任主教,省昆第三、第四代艺术家分别担任助教,不仅讲授南昆艺术流派的形成及特点,还针对传承版《桃花扇》录像,对角色进行剖析,令学员收获颇丰。
《桃花扇》余音犹存,另一部好戏《白罗衫》接棒登场,这也是江苏省昆剧院历经30年打磨的一出经典好戏。4月4日,石小梅传承专场《白罗衫》将和观众见面,届时,石小梅老师将与实力派昆曲名家钱振荣、新生代昆曲小生施夏明、周鑫、唐晓成等徒弟同台献演,共同演绎这场世俗情感与伦理法律纠缠的大戏。
一脉相传,生生不息,六百年昆曲正是在一代代昆曲人的坚守传承下,薪火相传,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迎来剧场中那一张张蓬勃的青春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