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5-08   星期三   农历四月初一   
下元节
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创建时间:2017-12-01 14:27:00

农历十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下元节,亦称“下元诞”、“下元水官节”、“消灾日”等。它与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合称“三元节”,是我国古代除困解厄、祭祀祖先、祈福纳祥的重要节日。清代以后,很多地方此俗渐废,因此大家对它比较陌生。

图1 水官图轴(南宋)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一、流变源起

下元节的由来与道教有关。自东汉至魏晋的历史沿革中,道教逐渐形成了上元节天官赐福、中元节地官赦罪、下元节水官解厄的信仰体系。下元节就是水官旸谷帝君解厄之辰。

古人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因此,下元节在民间逐步演化为享祭祖先亡灵、祈求福禄祯祥,以求困厄舒解与人生安详的节日。后来,部分地区将祭亡等仪式提前在“中元节”或者十月初一举行,致使这一古老节日逐渐被人淡忘。

  二、节庆习俗

下元节时,道观内会修斋设醮,举行消灾祈福的宗教仪式;民间则备好丰盛菜肴,祭祀祖先亡灵,并祈求水官排忧解难;许多地方还有祈求丰收的农祀活动。

  (一)修斋设醮

按道经《无上秘要》记载:“下元三日,以拔度七祖,解释九阴死魂生天。”古时每到下元节,道教徒会在家门外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旗上写着“天地水府”、“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消灾降福”等吉祥字样。宋吴自牧的《梦粱录》有 “(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宫观士庶,设斋建醮,或解厄,或荐亡”的记载。

图2 下元节祈福法会

现今下元节的习俗在某些地方仍有保留。北京某些道观自此日始诵经礼忏,直到次年正月二十五,信徒纷纷送香烛、献斋供。苏州一带,人们会去道观祭拜,并将写着“三官大帝”字样的灯笼请回家中,为全家解厄消灾。常州因地属水乡,农村多种水稻,副业捕鱼捉虾、驶舟航船等皆与“水”有深厚的缘分,所以农家对“水官生日”特别重视,多于此日“斋三官”,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在四川广安,下元节时各寺观会举办“下元会”,持斋诵经。

  (二)享祭祖先

下元节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亮节。华夏民族有月圆之时举行祭祖活动的传统,因此,下元节又是一个重大的传统祭祖节日。很多地方祭祀场面宏大,祭品丰厚,气氛庄严,仪式繁复,充满神圣感。

图3 祭祖仪式

如今,各地留存的下元节祭祖习俗千差万别。在天津,下元节是家庭祭祀中较为重要的节日,各家齐备菜肴享祭祖先神灵。山东省邹县下元节时要专门建醛设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宁远县在下元节前后会举行迎神赛会。重庆涪陵人也于是日祭祀祖先,剪纸衣焚送。

图4 民间祭神仪式

  (三)祈愿神灵

在历史的长久发展中,下元节的祭祀内容与对象发生了演变。在某些地区,下元节融入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禳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在山西翼城,乡人多在十五这天杀羊或宰鸡,供于庭院,并以一年所收的麦、谷、棉、菽等祀天,称“谢老天”。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节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会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河北新河,把十五这天视为财神归家之日,居民焚烧五色纸衣,称为“贺财神”。台湾基隆,在十五这天作平安祭,称“谢平安”。一里人家或数里人家联合,在当地寺庙或另建坛棚,迎神以祈求平安,并演戏酬神。此外,民间工匠还有在下元节祭祀炉神太上老君的习俗。

三、节令食品

同其他节日一样,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并呈现出鲜明的地域差异。

图5 米果

北京过下元节时,要做“豆泥骨朵”,就是用红小豆馅儿做的“豆沙包子”。潮汕地区用米粉加开水搓捏成一种叫“米果”的食物,蒸制后用来祭祀五谷主。江西分宜农家则于此日做糍团、馒头馈送亲友,名为“过月半”。在闽西客家地区,下元节也称“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的食品,称作“做完冬”。福建莆仙,人们将麻籽碾细,用水搅拌成糊状,过滤去皮后,掺上黄米煎熬成稠糊状即成麻腐。以麻腐拌萝卜或洋芋、葫芦为馅,蒸成麻腐包子或饺子,油香细软,十分好吃。据说这是为了纪念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忠贞气节,麻腐包子则象征送寒衣的包袱。

结语

  下元节与上元节、中元节一起,构成了祈福、赎罪、解困的完整生命体验,它基于对生命历程中持久困境与苦厄的消除化解,表达了人们祈求困厄舒解与人生美好的愿望。过节,其实不仅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部分图文内容来自网络,经编者整理。)

编辑:王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