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1   星期四   农历四月初四   谷雨 谷雨
街边舞台给"非遗"传习空间 多样延续精粹渗入百姓家
作者:3793 创建时间:2012-09-25 08:28:00


街边舞台给"非遗"传习空间

多样延续精粹渗入百姓家
 

丰晓飞 王琼瑜
 


每周五,歌仔戏传承人曾宝珠都会在公园小学教孩子们歌仔戏的唱法和表演技巧。

 

    传播闽南非物质文化,古城东路上的“闽台非遗传习舞台”只是方式之一。在厦门,更多的传承方式根植于民间。比如,老人自发组建文艺演出队,开展闽南戏曲传唱;闽南戏曲传承人,忙碌于学校和单位之间,有意识地从娃娃抓起,培育闽南戏曲传承环境;20多个年轻人因对歌仔戏的共同热爱组建QQ群,时常互相交流唱法……随着时代的进步,特色的古老文化在多方关注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走进百姓的生活。

  阿婆曲艺队

  自己掏腰包传播戏曲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把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首先要找到对传统感兴趣的人群。老年人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

  “三自付”团队 排练出不少好戏

  9月21日下午2时30分,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曲艺队整装待发,要去参加市老年文艺调演,参赛作品是她们自己精心编排的南音乐舞和高甲戏。

  厦门市老年活动中心曲艺队由27名阿婆构成,平均年龄超过60岁,其中最老的已经73岁,最年轻的51岁。这是一个热爱传统艺术表演的团队。虽然队员们大多已经退休,但每个老人身后都背负着一个家庭,有的要接送孙子孙女,有的要给儿女们做饭。即便如此,每周二、四的训练时间,她们总是尽量推掉其他的安排,到队里参加训练。

  曲艺队是老年活动中心有名的“三自付”团队:车费自付,点心费自付,部分服装费自付。虽然很多时候要自己掏腰包,但老人们还是排练出许多富有闽南特色的传统戏曲剧目。高甲戏《卖花歌》、《昭君出塞》,歌仔戏《杂菜汤》、《杨八姐游春》等都是她们的拿手好戏。

  排练好后,她们无偿为部队、孤寡老人、残疾人等作慰问演出,也时常参与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我们愿意为传播戏曲艺术奉献一切力量。”其中一名队员如是说。

  不懂闽南话 照样玩转高甲戏

  曲艺队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其中不乏完全听不懂闽南话的北方人,但本着对传统戏曲的热爱,天南地北的她们还是走到了一起。

  58岁的温霞来自“中国的北极”——黑龙江漠河。操着浓浓东北口音的她并不会讲闽南话。“但我就是喜欢高甲戏,跟着音乐我就能跳。”温霞说,虽然不能完全理解高甲戏中的闽南语,但是明白了大概的意思后,她就能跟着大家一起学唱高甲戏了。接触高甲戏还不到一年,温霞已经学会了《风打梨》、《我的家乡在厦门》这两出闽南传统戏曲。

  51岁的洪艳是队伍里最年轻的,虽然是厦门人,但她从小在闽侯长大,因此只会听闽南话,却不会讲。第一次看到高甲戏时,洪艳觉得演员们脸上的妆容十分有趣,但是笑完后,她发现自己对高甲戏越来越感兴趣。于是,她加入曲艺队。她说:“这个队伍能维持多久,我就学多久。”

  戏剧进校园 家长娃娃争学闽南话

   都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只有让孩子学会了闽南传统艺术,这些艺术才能得到真正的传承。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触闽南传统文化,厦门的艺术家们一直在努力着。

  丑角入校门 教会孩子一出戏

  这些年来,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英梨坚持参加厦门“戏剧进校门”活动。

  生、旦、丑、北……高甲戏的表演涵盖面广,如何让孩子们快速地接受并喜欢这门艺术呢?在走进思明小学传授高甲戏表演艺术前,林英梨作了很多思考:既不能只讲理论知识,那会太枯燥,孩子们不爱学,也不能一下子教得太专业,那会打击孩子们的自信心,导致他们不愿意学。

  终于,再三权衡后,林英梨选择了高甲戏中的“丑角”,丑角滑稽有趣,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于是,她挑选了一首闽南歌作为表演音乐,综合高甲戏中男女丑角的表演,为思明小学的学生们量身导演了一出《草蜢弄鸡公》的折子戏。

  从毫无基础,甚至不知高甲戏为何物开始,林英梨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教这群孩子。一个月后,这个“小戏团”参加厦门市电视直播比赛,获得了银奖。这个成绩,让很多家长、老师又惊又喜。

  老师当学生 学会了再教孩子

  去年,林英梨来到厦门市西林幼儿园传授高甲戏技艺。有了在思明小学的经验,这一次,林英梨更加得心应手了。但如果直接把技艺教授给学生,每一次传播的范围都很有限。于是,她想:“如果先教会了幼儿园老师,再让她们一年一年地传播下去,这岂不是更好?”

  因此,来到西林幼儿园,林英梨先教起了老师。什么是高甲戏、高甲戏的基本表演动作该怎么做……这些,她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幼儿园的老师们。起初,西林幼儿园只有两三个小朋友会讲闽南话,但在园长的配合下,林英梨和老师们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编排出一场富有闽南特色的“戏剧晚会”。

  编排过程中,许多不会讲闽南语的小朋友,甚至家长,都争先学习闽南话。“一进幼儿园,所有人都在说‘黛给好’(注:闽南话,意为大家好)。”说起当时教大家讲闽南话的场景,林英梨不禁笑了起来。

  有趣的是,学习高甲戏之后,西林幼儿园早操时间,小朋友跑步时,广播播放的不再是以往的体育音乐,而是高甲戏的锣鼓声。

  说到为小朋友们上课,林英梨感慨地说:“其实不是大家不喜欢这些传统艺术,只是大家没机会接触。”

  每年都开课 教孩子学歌仔戏

  每周五下午,在公园小学4楼的大厅总能不时传来清脆的歌仔戏唱腔。这是歌仔戏传承人曾宝珠,在为8名身着戏服的小学生,做歌仔戏《小放牛》的指导排练。

  公园小学校长郑海燕介绍说,作为闽南方言课程进校园的首批试验校,公园小学在两年前就将闽南话教学纳入相关课程中,在一年前进一步确定了“闽南文化进课堂”的主题,先后在音乐、美术、地方综合实践等课程中融入闽南文化的相关内容。

  “学戏曲包括唱、念、做、舞等,这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闽南文化进课堂”带来的效果,曾宝珠有着深刻的感触。这个学期她新挑选了23名二、三年级的同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前两批的歌仔戏教学,她主要是挑选四、五年级的同学来教学,“今年挑选低年级的同学,主要是考虑到他们的正常学习时间相对宽松,而且比较容易打基础。”曾宝珠说,现在学生们还处在初级阶段,接下去准备进行一些基本功训练,如踢腿、压腿等。

  资深戏迷群

  跨越三城

  欲自编剧本

  周一至周五上班之余,网上交流歌仔戏唱法、探讨肢体表现形式;周末,则三五成群地相聚在一起,现场交流心得、相互切磋戏曲的唱腔、动作表达方式……在厦门,有这样一个歌仔戏戏迷群,活跃着20多名资深的歌仔戏戏迷。这个群是戏迷们为了相互交流方便,于两个月前建起来的。他们除了在本群内进行交流外,还会与泉州、漳州的歌仔戏戏迷相约交流、切磋,甚至各自有自己的戏服。

  漳州女孩小谢是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忠实的歌仔戏戏迷,除了正常的教学外,业余时间她经常与戏友们一起交流歌仔戏的戏曲唱腔、动作表达。在厦门的戏迷群中,与小谢一样铁杆的戏迷,还有从事媒体工作的漳州小伙小林,他甚至还参加各类与歌仔戏有关的电视类戏曲节目。

  小谢透露了厦门戏迷群最新的一个计划,打算组织戏迷创作一部歌仔戏剧本,自编自导自拍歌仔戏。有打算参与演出的戏迷们,目前都在忙着练习唱腔,“等到大家的唱腔熟练后,再进行相应的走位练习,之后就可以规划歌仔戏的拍摄了”。

  ■专家观点

  用喜闻乐见的方式

  传承传统文化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彭一万认为,虽然厦门在闽南文化保护上做了不少努力,但因为外来文化不断冲击闽南当地文化,生活节奏变快,人们观念更新,电视、互联网等新艺术使得娱乐方式增多等诸多原因,“地方语言不断淘汰,地方戏曲不断消失”的残酷事实还是存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彭一万说,发展是必然的,对此,我们不必过多担忧,我们要做的是用大家更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现这些传统文化,从而延缓它们消失的速度,比如说,可以尝试将一些非物质文化转换成具有实物形态的物质形式,如把闽南精神转化成“嘉庚建筑”,把闽南文化雕到“漆线雕”上;同时,也要做好优秀闽南艺术的保存工作,选取优秀的艺术活动,多加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艺术瑰宝。

(来源:东南早报)

(编辑:江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