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4-04-18   星期四   农历三月初十    
巧夺天工(十二)
创建时间:2010-06-25 11:18:00

 

巧夺天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


(十二)

 

金作

  狭义的金作单指利用黄金的可熔性和延展性打造成相关器物的工艺,广义的金作包括对银、铜、锡等贵金属的加工利用工艺。

  金作有铸造、捶揲、花丝、镶嵌和錾刻等主要工艺,花丝和镶嵌是其中的核心技艺,又名“细金工艺”。传统花丝镶嵌产品多为皇家贵族专用的头饰和陈设品,制作这些用品的工序复杂繁难,包括掐、填、攒、焊、堆、垒、织、编八种技艺。传统花丝镶嵌多为官作,早在春秋时已有雏形,明清两代金作技艺炉火纯青。如今花丝镶嵌依然堂皇富丽、精美绝伦,深受百姓的喜爱。

  “铜胎画珐琅”俗称景泰蓝,是金属铸造、掐丝、画绘、烧蓝等多项技艺结合的一门工艺美术。它创始于明代景泰官府作坊,在清代内务府造办处得到长足发展,形成富丽厚重的工艺风格。其制法即于铜器表面上掐丝、点蓝,再用高火度烧而成。晚清之后,景泰蓝工艺流入民间,经过了上百年的民间化历程,吸收了当代工笔画的艺术营养,其风格样式已逐渐变得清新活泼。

  银器的制作和使用略晚于金器和铜器。银器加工工艺包括熔炼、锻打、錾花、镂刻、抽丝、盘丝、乌银镶嵌、焊接、酸洗等,银质地柔软,可塑性极大,可制成各类食用器具和服装佩饰、首饰等。使用银器的范围很广,不仅西南地区苗族同胞特别钟爱银器,汉族地区也有使用银器的习惯。专业银匠多出自家庭作坊,子承父业,至今依然采用纯手工制作。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又称“细金工艺”,实为“花丝”和“镶嵌”两种制作技艺的结合。明清两代是北京花丝镶嵌的兴盛时期,因宫廷在北京设立了手工业作坊和手工工厂,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使得南北方花丝镶嵌制作技艺融合交流,并结合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之所长,成为了宫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花丝选用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焊、编织、堆垒等传统技法。镶嵌以挫、锼、捶、闷、打、崩、挤、镶等技法,将金属片做成托和爪形凹槽,再镶以珍珠、宝石。 

  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精细、造型多样、釉彩纯亮,体现了皇家的审美趣味,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和经济价值。各个时期的花丝镶嵌作品各具特点,反映了当时制作技艺的发展状况,成为历史与文化的见证。 

  2008年,“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白静宜

  白静宜,满族,籍贯北京,1942年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金属工艺美术专业,从师于翟德寿、吴可男等多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学习设计,长期从事“花丝镶嵌”和珠宝首饰的设计、制作工作。多年来在“花丝镶嵌”工艺技术的传承和创作设计上成绩显著,其作品创意新颖,生动脱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和博览会并屡次获奖。代表作品有:金摆件《凤鸣钟》、《金玉地动仪》、《百事和合》、《祖国颂》等。


白静宜 花丝镶嵌 白石和合


白静宜 花丝镶嵌 皇室经典


白静宜 花丝镶嵌 祖国颂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迄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以高纯度白银为原材料,造型别致,玲珑剔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

  银花丝工艺品以白银为材料,运用花丝和点錾技法,按照设计要求,交互用填丝、累丝、炭丝、穿丝、搓丝和在银片上錾出点、线、面浮雕图案组合而成。作品结构严谨、造型别致、虚实相间、富丽堂皇,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

  银花丝工序繁多,先将原料抽拉成粗细不同的白银丝,然后通过手工绞合、穿丝碾压、锉磨等加工成不同的花丝,根据图案的配置,将花丝焊接,最后将焊接好的半成品通过手工无胎成型、堆垒、穿纽、打磨、抛光、镶嵌、洗色、防氧化处理等十几种技法制成成品。

  2008年,“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道安

  道安,汉族,籍贯四川,1962年生。1980年开始跟随温小秋师傅学银花丝制作技艺。从事银花丝技艺30年,掌握了设计与填丝、垒丝、穿丝、搓丝、焊接等全套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她很好地解决了纯银易氧化发黑的缺点,突破了用冰冷的银丝表现人物面目表情的禁区。主要作品有:《五羊》、《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三英战吕布》等。


道安 银花丝 六方龙凤花瓶


道安 银花丝 八方四灵圣兽双耳鼎

  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可上溯到汉代,从赵家沟古墓群出土的装饰盒等文物中,花丝镶嵌工艺已初露端倪。明代波斯人随永乐皇帝北迁,定居大厂,带来了传统的波斯图案和手工技艺,与当地的花丝镶嵌技术相结合,将花丝镶嵌制作技艺提高到一个全新水平。明清两代大厂花丝镶嵌被指定为专供品。

  花丝镶嵌为我国特种工艺之一,即将金、银、铜拉成丝,运用各种技法制成首饰、器物等装饰品。大厂花丝镶嵌是传统纯手工艺制品,工艺流程极其复杂,需要经过设计、下料、制胎、描图、做丝、粘丝、焊丝、镪活、洗活、选石、粘嵌、组合、镀金、镀银等多道工序。由于是手工制作,质材高级,所以每道工序都要由专人操作,匠师把关,一件产品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

  大厂花丝镶嵌制品造型逼真,图案繁复,制作精良,技术含量极高。它融合了多朝代、多民族的宗教、文化、美学等文化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手工工艺和造型特征,在中国工艺美术界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2008年,“大厂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马福良

  马福良,汉族,籍贯河北,1958年生。自幼师从其父马作文先生(京东著名蒙錾石镶大师),深得乃父真传,是马氏技艺二代传人。从艺35年,不断改进工艺,增加花色品种,先后引进卡克图、银蓝等新工艺。他创作的花丝镶嵌、烧蓝、金银摆件、首饰、卡克图、蒙镶等八个系列作品皆具有独特风格,在中国工艺美术界独树一帜。代表作品有:《莲花熏》、《金支壶》、《水牛角刀》等。


马福良 花丝 孔雀蜡台

  金银细工制作技艺

  我国金银制作工艺产生于商周时期,历经数千年的不断发展,至明代,金银制品逐渐形成南北两种不同的工艺特征和艺术风格,一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北派花丝金细工工艺,一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域为代表的南派实镶錾花工艺。南派工艺更多地运用于金银品特别是金银摆件的制作之中,位于长江下游中心的南京,便是我国江南金银制品发展的核心地区。

  南京金银细工制作技艺主要有绘图、雕塑、翻模、拼装、焊接、绘錾、砑光、景泰蓝、镶嵌、装配等10多道流程。其工艺继承和光大了古代江南金银制品的特色,并在保持南派风格的基础上,汲取北派花丝技艺,将掐丝、累丝、填丝、盘丝等工艺运用于摆件制作中,加之金银原料熔炼技艺超群,造型富有时代气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和特征。

  2008年,“金银细工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李建军(左)
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申世海(右)

  李建军,汉族,籍贯江苏,1958年生。从艺32年,为宝庆银楼金银摆件制作工艺第七代传人。技艺上得到王水连前辈的传授,设计上得到王殿祥先生的指导。在雕塑、开模、焊接、整形、绘纹、錾刻等工艺流程上,门门精通,尤以绘、錾最为出色。其平錾、走錾、戗錾、沙粒錾等,技法娴熟,心手两畅。曾参与宝庆银楼金银摆件重大题材的设计和制作,代表作品有:《万象更新》、《金龙腾飞》、《唐皇马》等。


李建军 花丝镶嵌 辟邪


李建军 花丝镶嵌 龙凤大元宝

  申世海,汉族,籍贯江苏,1959年生。于1979年进入宝庆银楼,师承束才富、王殿祥老艺人,从事金银摆件设计和雕塑制作32年,乃宝庆银楼金银摆件制作技艺第七代传承人。全面掌握抬、敲、钣、锤、焊、錾等纯手工技艺,设计制作金银摆件数百件。代表作品有:大型镀金摆件《老寿星》、《弥勒佛》、《老寿星》等。


申世海 弥勒佛

  景泰蓝制作技艺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皇家服务的珐琅作坊,技艺从成熟走向辉煌。近代以来,社会动荡不安,北京景泰蓝技艺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国家采取积极的保护扶持政策,这一古老技艺得以迅速恢复和发展。

  北京景泰蓝技艺复杂,工序繁多,它综合了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传统。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纹样繁缛、色彩富丽、宫廷艺术风格显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曾多次在重要展览中为祖国赢得荣誉,并经常被作为国礼馈赠外宾。

  2006年,“景泰蓝制作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张同禄

  张同禄,汉族,籍贯河北,1942年生。1958年进入北京景泰蓝厂学艺,1962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他继承并发展了景泰蓝艺术,是景泰蓝行业中能全面掌握工艺设计和生产管理的专家。他以清逸和新颖的构思,和谐的釉色变化,不断超越传统,使作品风格古雅而更具现代韵味。


张同禄 景泰蓝 太平有象


太平有象局部


张同禄 景泰蓝 鸟杯


张同禄 景泰蓝 龙腾虎跃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银饰锻制是苗族民间独有的技艺,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制作共有30余道工序,包含铸炼、捶打、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工艺水平极高。

  苗族银饰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品种、图案设计、花纹构建到制作组装都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银凤冠和银花帽是头饰中的主要饰品,也是整套银饰系列之首,素有龙头凤尾之美称,其制作较为复杂,使用的小件饰品少则一百五十余件,多则达两百余件,故价值昂贵。苗族银饰精致美观,以贵州省雷山县和湖南省凤凰县的制品为代表。

  2006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杨光宾

  杨光宾,苗族,籍贯贵州,1963年生。杨光宾以传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为主,擅长打制苗族全套银饰,包括银帽、银角、银项圈、银压领、银梳子等。他设计的银饰品新颖,美观大方。在熔炼、铸型、锻制、拉丝、焊接、錾刻、编结、洗涤等三十多道苗族银饰锻制工序上表现出纯熟技艺。


杨光宾 苗族银饰 银花冠


杨光宾 苗族银饰 银压领

 

  鹤庆银器

  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是“茶马古道”上一个古老的白族村寨,据《鹤庆县志》记载,在南诏时期就已是云南铜银器手工艺中心,至今已有上千年的金、银、铜器加工历史,其产品沿着“茶马古道”大量输送到我国藏区及尼泊尔、印度等国。目前,鹤庆新华村全村从事银器加工的有878户,占总户数的80.5%,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民族银器手工艺品加工地。

  鹤庆银器的传统雕錾工艺包括绘图、捶打成型、灌铅、雕刻、退铅、打磨清洗等几大步骤。制作工具只有简单的木墩、小手锤、小凿子等,凭着熟练的技巧与精湛的工艺,鹤庆银匠为当地少数民族打制服饰、生活用品及宗教用品,将各民族风格与文化兼容并蓄,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

  2000年,鹤庆县新华村分别被文化部和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文化村”。


鹤庆银器工艺美术师 寸发标

  寸发标,白族,籍贯云南,1962年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自幼随父学艺,走遍了云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地区,充分了解各民族对首饰、饰物、生活和宗教用品的习俗,收集和整理了大量的图案资料,将传统工艺与所学各民族工艺之精华相结合。打造出了银九龙壶系列产品,融方、圆、曲、直为一体,设计新颖,制作精美,造型高雅别致,图纹细腻。代表作品有:九龙系列银工艺品《九龙壶》、《九龙火锅》等。


寸发标 鹤庆银器 九龙火锅


寸发标 鹤庆银器 九龙壶

  巧夺天工(十三)

(来源:www.ihchina.cn)                                       (编辑: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