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当代中国,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而且“巾帼不让须眉”,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发挥着“半边天”作用,为中国的时代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春意渐浓之时,我们迎来了第111个“三八”国际妇女节。为庆祝这一节日,我报精心策划推出人物版的特别报道,聚焦谷好好、顾劼亭、益新卓玛三位女性在文化艺术和非遗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并借此展现新时代中国女性的精神风貌和动人光彩。
顾劼亭
“才华横溢的新一代中国钢琴家”“中国钢琴界的西本智实”……提及顾劼亭,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标签有很多。2岁半学琴、9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18岁以全额奖学金进入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在音乐领域,她天赋异禀、才华横溢;曾叔公顾维钧是“民国第一外交家”、爷爷顾树森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父亲顾克仁是著名的戏曲文化学者,家风的熏陶下,她儒雅又敏锐、克制而犀利。我们似乎很难定义她的身份,因为她早已从钢琴家这个身份中跳脱,用“音乐事件”为中西文化的融合开拓出新的可能。
“我总是说我身上有很多的双面性,在我的成长环境中,中西方文化总是并行且交错在我的生活中。”顾劼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时候,顾劼亭坐在苏州家中加高的琴凳上弹钢琴,家里就长年回荡着昆曲、古琴、评弹的音韵,那是父亲的研究兴趣;18岁,顾劼亭考入巴黎国立高等音乐学院,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随后,她的家乡创建了中国昆曲博物馆,这其中饱含着她父亲的很多心血。
中西文化在生命中的强烈冲撞最终成为顾劼亭的灵感源泉,她开始为交织于生命中的两种文化寻找音乐上的契合与共鸣。2009年,顾劼亭在巴黎完成了一份研究报告——《论德彪西钢琴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异曲同工》,报告探究了德彪西这位西方现代音乐的奠基者与中国传统诗词、戏曲、水墨、园林等在美学和意境上的共通点。
2013年,满载旅法期间的辉煌成绩,顾劼亭受邀回国,成为上海东方交响乐团驻团独奏钢琴家,翌年,她开启了创作总题为“I FANTASIE”的系列舞台作品,《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成为这一系列的启幕之作。“‘I FANTASIE’是‘我的幻想曲’的意思,整个系列都来源于我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种种思虑,是对于一代又一代传承的美好寄托。所谓传承,不是固守老套,而是有看到过去并照见未来的能力。”顾劼亭说。
“I FANTASIE”系列首部作品呈现了钢琴与昆曲的对话,被命名为《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这部作品首先是我个人一个似曾相识的梦,顺着梦境我开始去探究当中某种共通的意境,并试图通过舞台让大家共同感受到这样一种超脱时空的美。”顾劼亭说。2014年年末,《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在苏州博物馆举行了短短15分钟的媒体预演。饰演“德彪西”的顾劼亭指尖流出《冥想曲》《水中倒影》等情绪各异的名段,用琴声陪伴“杜丽娘”在《游园惊梦》《月色满庭》的悲欢离合间起承转合。情绪饱满,感官融洽,艳惊四座。
此后,《当德彪西遇上杜丽娘》开始了空间转换,在美术馆、剧场、音乐厅……都留下了传奇故事和人生的对话。在顾劼亭看来,德彪西与杜丽娘代表的是“相遇”与“冲突”“连接”与“忘却”。“钢琴和昆曲是身处平行空间的两座孤岛,纵有距离却又生出了连接彼此的桥梁。作品以音乐为主线,尝试将来自东西方的两种古典艺术解构重组、交织融汇。通过钢琴、昆曲、影像及电声去探索舞台的多元可能。让这经典艺术来到当代剧场,跨入公共空间,立足传统,对话当代,创造一种开放式的立体剧场形态。”她说。至此,顾劼亭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舞台表演形式——“音乐事件”,强调将空间融入作品的阐释,用音乐讲述事件、用事件影响世界。
钢琴与昆曲跨越千年万里交织在一起,并在碰撞中彼此成就。顾劼亭的探索和尝试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来了全新的意境。而对于中西文化交流,顾劼亭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在中西方文化中有无数个平行线与交汇点,而在作品的创作中,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保留了中西方经典文化的纯粹性和严肃性,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以当代前沿的方式将它们重新排列。让本民族的文化与他民族的文化重叠、发酵,彼此审视,也彼此融合。”顾劼亭说,“当艺术跨越了当代与古典、东方与西方的范畴,它讲述的就是人类共通的情感纽带,闪烁的就是触动人心的人性之光。”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也包括我。”谈及近况,顾劼亭说,“很多人说,疫情让专注的人更专注,确实如此。演出的停摆让我终于有时间坐下来,整理那些堆积如山的、琐碎的记录和资料。其中和教育息息相关的尤为多,远到近百年前爷爷撰写的整套中小学教科书、德美英法职业教育丛书等,近到我这些年记录的与21世纪音乐大师们的访谈对话。”
疫情之下,线上的文化艺术内容势头惊人,顾劼亭也开始在这方面做出尝试和探索。“一方面我开始与一些内容平台譬如哔哩哔哩进行线上实景演出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与团队一起搭建了云上与‘大师面对面’的平台,旨在为更多人提供扁平化的文化交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