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2   星期五   农历四月初五   谷雨 谷雨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正当时】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强基础 补短板 扬优势 开新局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肖依群 杨国勤 创建时间:2023-03-06 10:59:00

编者按: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布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的公告》,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梅州)生态保护区、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陕西省榆林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山西省晋中市)通过验收,被正式确定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本版选取其中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报道其近年来坚持既保护非遗,也保护孕育发展非遗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目标的独特实践、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

from clipboard

▲大理石宝山歌会  (供图:大理州非遗保护中心)

云南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范围涵盖大理所辖行政区域,总面积2.95万平方公里,保护对象为体现大理民族文化多样性、独特性的各类非遗名录项目、非遗传承人以及与非遗传承密切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及自然景观文化等。

10余年发展成果丰硕

据了解,2011年1月,大理被公布列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0多年来,大理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整体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途径,呈现非遗活态传承、整体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2月5日,为庆祝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云南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大理行,欢乐过大年”非遗集市活动在大理喜州古镇举行。集市上,2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亮相;百位非遗大师、民间艺人演绎非遗技艺;走进集市,白族扎染、剑川木雕、鹤庆银器锻制技艺、白族三道茶、白族布扎、甲马、羊毛毡制作技艺、银器、皮雕、紫陶、泥塑等项目汇聚一堂,各式各样的非遗展品让人眼花缭乱,非遗匠人全方位展示非遗工艺,引导市民多维度感受非遗之美,让非遗走进大众的视野和生活。这也是大理非遗保护丰硕成果的一次展示。

目前,大理有四级非遗项目723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8项,位列云南省第一;有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44人,其中国家级12人,数量位居云南省前列。建成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剑川木雕、白族扎染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馆、综合传习中心、传习所(点)、非遗工坊(传承作坊)、“非遗+旅游”示范点、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等非遗保护利用设施265个。

走出自己的特色传承之路

大理白族自治州非遗保护中心主任赵向军介绍,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大理实现“文化铸州”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围绕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振兴传统工艺等战略,大理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传承之路。

大理建成37个非遗工坊,鹤庆银器带动9000余人从事银器加工销售,2020年产值约31亿元,网络平台年销售额超1亿元,鹤庆新华村被评为“中国淘宝村”。剑川木雕产业2020年实现产值约5.6亿元,带动2.3万余人就业。白族扎染2020年产值约7000万元,带动5000多人就业,形成“家家可见,人人都会”的传承氛围。“鹤庆银匠”“剑川木匠”双双荣获第三届全国创业就业服务品牌。

大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结合“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有一种生活叫大理”等文旅品牌的打造,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建成10个非遗旅游示范点。大理三月街民族节等特色节庆文化活动推陈出新,白族三道茶、彝族跳菜等特色非遗项目有机融入旅游项目。众多非遗项目提升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众多传承体验设施成为非遗体验游、非遗研学游的网红打卡地。大理双廊和鹤庆新华银器旅游小镇、云龙诺邓村、大理喜州、巍山南街非遗旅游街区、弥渡文盛街旅游村寨等项目入选2022年“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名录”。

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开展了对话会、传承培训、讲座、论坛等系列活动,长期与中央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等高校合作,在技术改良、文创设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培育了“李小白”手工银壶、“璞真”扎染、大理“瓦猫”等知名非遗品牌。各县(市)“非遗+传习所+合作社”“传承人+公司+农户”等新模式逐渐形成,引导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未来全面提升保护区建设水平

保护区建设以来,大理已较好地完成了总体规划第一阶段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保护,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得到有效改善,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显著增强,积累了保护区建设的“大理经验”。

一是多方联动健全保护机制,重点项目保护作示范。保护区建设纳入大理“十三五”“十四五”发展规划,融入“生态立州”“文化铸州”发展战略,实施有计划、动态性的整体保护。大理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方案》,落实州、县(市)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责任清单,并将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管理指标。

二是多样化建设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充分发挥“传承、传播、共享”功能。大理每年举办非遗专题展览、展演活动50多场次,融合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演活动达1000多场次。

三是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拓展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基础。大理建成13个非遗进校园示范学校,每年由非遗保护部门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达40多场次。非遗进敬老院、企业、度假区、非遗市集、非遗美食节等特色鲜明的活动每年多达200多场次。

四是推进非遗保护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聚力整体保护工作。大理对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以及非遗核心活动区域等特殊文化空间实施重点保护;对与非遗关系密切的文物保护单位、名胜古迹以及自然景观等重点区域进行认定、建档和挂牌,并定期评估。

“十四五”期间,大理将认真总结经验,强基础、补短板、扬优势、开新局,着力提升保护区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水平。

编辑:孙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