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指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帮扶旅游业发展等。
报告在涉及今年工作要求时指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在今年工作重点中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这些内容,结合当前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现状,本期《文化圆桌》特邀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相关专家学者进行解读分析、探讨交流。
嘉 宾:
梅 亦(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 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湖北省文联副主席)
魏 新(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山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李国新(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魏鹏举(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宾 阳
加强遗产保护传承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主持人:推进乡村振兴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政策帮扶、实施举措等方面,如何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梅亦: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由国家相关部委联合设立并共同主办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打造全国乡村旅游发展新品牌,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科学谋划乡村旅游新业态,探索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助推乡村振兴。支持条件好的省区市承办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比如,江西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发展成效明显、办会办节经验丰富,可以为探索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之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西力量。
李国新: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活动、产业在促进乡村振兴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如河南的“乡村文化合作社”,把散落在乡间的文化“星光”以合作社的形式聚拢起来,实现了以文化为纽带的特色资源、非遗项目、乡土绝技的产业转化,不仅重塑了乡村文化生态,还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产业振兴的新路子。
主持人: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时提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如何更好地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工作?
梅亦: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任务更加凸显,非遗传承创新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建议尽快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修订工作。一要健全完善非遗传承制度。二要健全完善非遗合理开发利用制度,包括提高非遗的开发利用水平,推动非遗产业化,推动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等。三要健全完善非遗监督管理体制。四要建立健全“非遗+”融合发展机制,包括进一步加强对非遗资源的挖掘阐发,通过提高传承实践水平,为旅游业注入更加优质、更富内涵的文化内容,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等。五要完善非遗奖助机制与责任追究机制。
李国新:推动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是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应用,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让《清明上河图》动起来,可以沉浸式、立体化地置身于《千里江山图》中欣赏,可以让“唐宫夜宴”在舞台上活灵活现地呈现出来,这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
魏新: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但一些地方、单位仍存在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我认为,应加强培养文化遗产领域专业人才。比如,为高校考古专业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
文博单位和机构除了需要具备理论能力和学术能力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可以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开设文物修复等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培养更多具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
在调研过程中,我走访了山东特殊职业教育学院,发现那里就专门设置了残疾人文物保护修复专业,通过产教融合等方式培养听障学生成为专业技术人才,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
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还需要吸收民间保护力量,可以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此外,近年来,不管是央视还是地方电视台,都制作、播出了许多文化遗产主题的电视节目,普及文化遗产专业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受观众喜爱。未来希望媒体尤其是新媒体能够继续发力,多制作、播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节目,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持续焕发新活力。
(本版统筹整理:宾 阳;采写:陈关超、瞿祥涛、韩 洁、王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