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9年,新疆一行文化艺术学术中心依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柯尔克孜族刺绣,设立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工坊面向以祖拉伊喀·玉散为代表的当地刺绣艺人开展系列技能提升和创新设计培训班,提升学员理论素养、技艺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帮助其改善材料、改进设计、改良制作。通过对柯尔克孜族刺绣项目进行田野调查和整理,建立健全记录保存档案。通过引入质量控制标准提升产品品质、开展品牌推广活动、在新疆博物馆设立展示销售平台、将产品融入旅游线路,推动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2021年全年,工坊共产生263笔订单,订单金额59.3万元,带动200余名手工艺人就业,实现人均年收入达2万至5万元,促进了刺绣的传承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拥有非遗保护、文博考古等领域的专家,丝绸之路艺术创作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依托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及手工艺生产资源,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产品设计推广活动,探索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振兴的理念、路径、技术与方法。工坊对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维吾尔族服饰和刺绣技艺,地毯织造技艺、艾德莱斯绸织染技艺、缂织技艺等进行研究整理,以设计应用为核心,推动传统技艺融入现代生活,在带动当地群众参与传承生产的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产品:绣花布单
一、开展技艺研究和跨界交流
工坊聚焦新疆传统手工艺与材料的解构研究,与新疆艺术研究所、新疆教育学院艺术分院合作,选取具有代表性、适于带动就业、有市场潜力的柯尔克孜族和塔吉克族服饰、刺绣、编织、花毡制作等技艺,组织专家学者实地调研,与喀什、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等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人进行深入交流,对传统工艺进行建档,对相关产品进行专业设计和改造提升。支持当地传承人群参与院校创意设计、生产制作等环节,推出符合现代需求和审美的传统工艺创意设计作品、系列衍生品500余件,在带动他们提升技艺的同时,帮助他们实现不出家门就业增收。
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产品展示
二、开展从业人员技能提升培训
工坊以柯尔克孜族刺绣技艺为重点,多次组织专家、设计团队到阿克陶县及周边地区,对100多名非遗传承人和手工艺人开展技能提升与创新设计培训;针对以祖拉伊喀·玉散为代表的柯尔克孜族刺绣传承人和当地优秀手工艺人开展系列刺绣技能提升和创新设计培训。通过邀请知名专家、设计师围绕开展《传统生活与现代生活形态比较》《柯尔克孜族刺绣与现代服饰、家居创新设计》等讲座和技艺实操培训,使学员们理解柯尔克孜族刺绣传统技艺产生的内在逻辑,认识到现代社会背景、审美追求与传承困境,并通过现场制作和生产实践持续提升理论素养、设计能力、制作水平。工坊每年开展多次学员作品评比活动,推出优秀作品,帮助一大批从业者取得职称资格证。截至2021年底,工坊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5期,培训人数200余人,其中97%人员取得合格证书,他们或在工坊工作,或自主创业、创立自己的刺绣品牌,为柯尔克孜族刺绣行业发展、助力实施“文化润疆”工程和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开展技能培训
三、加大研发力度,提升产品创新设计
工坊注重将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结合,从柯尔克孜族刺绣、服饰、编织、花毡等传统技艺入手,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改良及加入现代制造工艺,制作出上百种符合现代人生活需求和审美的服饰、家居、纺织等产品。同时,工坊通过与北京、上海、新疆等地的高校、博物馆、美术馆、知名艺术家和设计师共同搭建交流平台,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引入质量控制标准,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和文化内涵,培育形成了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西域海上”“纳格曼”“龟兹锦”“施绸”等品牌,提升了技艺和产品的影响力。
阿克陶县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绣娘技艺展示
四、参加展示展销,深化品牌传播
工坊借助新疆一行文化艺术学术中心在新疆博物馆设立的“新疆非遗艺术研究、创意产品开发、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产品展示空间和营销推广平台”,运用数字传媒、抖音等电商平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依托对口援建19省市展等各类展览平台,通过实物、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形式,线上线下开展展示销售活动,推动产品销售。同时,工坊推动将产品融入旅游市场,持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截至2021年底,工坊全年共产生订单263笔,订单金额59.3万元;带动了200余名手工艺人就业,实现人均年收入达2万至5万元;初步形成了服饰刺绣产品、创意产品和家居日用产品3大系列200多个品种,年产值上千万元,推动柯尔克孜族刺绣成为阿克陶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