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0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十七   
搜索
刘世红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70年4月生,青海省西宁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越弦代表性传承人。16岁开始学唱青海越弦,师从刘成虎。其演唱慷慨激昂、流畅优美、顿挫有力、韵味独特、字正腔圆、舞台感染力强,具有独特的风格,深受群众的喜爱。在演唱的同时学习器乐演奏,能熟练掌握三弦、板胡等乐器演奏技艺。曾多次代表青海省参加全国戏曲、曲艺类展演并获奖,创作有《近亲害》《我要去展演》等作品。
查看更多
陈祥源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7年9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明南词代表性传承人。12岁考入宁波市戏曲学校曲艺班,学唱四明南词,兼学扬琴伴奏,师承柴彬章、俞长寿。熟练掌握四明南词演唱及乐器伴奏技艺,尤以扬琴见长,有“死谱活奏”的绝技。编撰出版专著两部,搜集保存了一批珍贵曲种资料。组织演出队开展传承活动,擅长演出《珍珠塔》《玉蜻蜓》等传统书目。在学校开班授艺,培养了青少年表演骨干。2009年被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厅等机构评为首批浙江省...
查看更多
叶莉莉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4年5月生,江苏省常州市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小热昏代表性传承人。常州小热昏第四代传人。出身于音乐世家,父亲擅长扬琴、手风琴等多种乐器,母亲也能歌善舞。因从小耳濡目染,14岁就能熟练演奏手风琴,并参加了上海的流动说唱队,后师从常州小热昏名师包云飞,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从艺经历。其艺术修养丰厚,基本功扎实,在师授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多年来积极投身常州小热昏项目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活动,常年在各地演出、开设讲座,开办小热昏...
查看更多
何淑玲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46年10月生,山东省郓城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1963年考入郓城县曲艺队,开始学习山东琴书。1964年在郓城县文化馆组织的曲牌挖掘培训班学习。1969年跟随李素云学习。其演唱咬字真切,稳重大方,声情并茂,富于变化。熟练掌握五种伴奏乐器的演奏技巧,还积极进行曲目创作。其作品《女饲养员》《千里送暖》《俺的新家》等多次在全国、全省获奖。数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山东琴书的传承和发展。从1997年起,先后培养了多名山东...
查看更多
王振刚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51年12月生,山东省鄄城县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琴书代表性传承人。13岁师从史思端学习山东琴书的演唱及乐器伴奏。1963年加入鄄城县化妆坠子剧团,1971年加入鄄城县曲艺队,1976年调入菏泽地区曲艺队。其嗓音条件好,加上刻苦钻研,因此在琴书演唱和乐器伴奏方面均达到较高水平,曾多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代表作有《断桥》《水漫金山》《梁山脚下》《大林还家》《好事多多》等。从业数十年,坚持演出和培养学员,先后教授出毕美、孔鲁顺等南路...
查看更多
刘钧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9年4月生,青海省西宁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青海平弦代表性传承人。从小喜爱青海地方曲艺,14岁开始随姨夫伊家隆学习青海平弦,随后跟马兆禄学习青海平弦、平弦小点和其他青海地方曲艺的演唱以及扬琴、板胡、二胡等乐器的伴奏技巧。演唱婉转细腻、韵味十足、情感真挚、音色圆润。创作了《大饯别》《回十里》《走马荐诸葛》《夏景》等数十首曲艺唱段。所创作的曲艺音乐作品陆续发表在《青海文化》《西宁晚报》等报刊中。2007年被青海省文化厅聘为青海省非...
查看更多
黄吉森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3年4月生,重庆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车灯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自幼受父亲熏陶,唱花鼓、金钱板。1953年考入重庆曲艺队当学员,拜师唐心林学习车灯。继承了唐派的演唱技艺,基本功扎实,在车灯表演中充分发挥了练、唱、坐、打的艺术特点,唱腔圆润、刚柔相济。除车灯外,还拜师学习了二胡、琵琶、三弦等乐器,且技艺不俗,在曲艺词曲的推陈出新上还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新。代表作有《懒汉与鸡蛋》《人造卫星闹天宫》等。
查看更多
华国秀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女,汉族,1937年8月生,四川省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竹琴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16岁师从四川竹琴名艺人杨裕国学艺,出师正式登台演出后很快成为当时下川东(今渝东地区)名角。唱腔优美、字正腔圆,对传统四川竹琴的“九板十三腔”掌握娴熟。对唱腔和表演进行革新,改坐唱为走唱加表演,将单人演出加上民乐伴奏,改革竹琴乐器,使其既能作打击乐伴奏,又能做道具使用。对竹琴艺术全面创新,将四川竹琴带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代表作有...
查看更多
魏云彩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46年3月生,江苏省徐州市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徐州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作为徐州琴书“柴门”第十八代传人,从小受民间艺人影响,喜欢琴书这门地方曲艺。1981年拜琴书老艺人杨士喜、崔文保为师,深得二人真传。同时又获师叔、师姐等前辈艺人传教,技艺大增。在演唱、表演及乐器伴奏上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代表曲目有《两样心肠》《猪八戒拱地》《刘邦还乡》等。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类曲艺大赛并获大奖。在提高自身技...
查看更多
王俊川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8年7月生,山西省襄垣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襄垣鼓书代表性传承人。14岁参加县曲艺盲宣队,先学河南坠子,出师后又随著名鼓书艺人董才元学习襄垣鼓书,17岁开始领班演出。技艺全面,既能说书,又能唱戏,还可以熟练演奏管弦及打击乐器。表演方式丰富多样,唱腔曲调丰富多变,擅长的书目有《徐公案》《五女兴唐传》《清烈传》《雷保童投亲》等。多年来致力于传习、实践,带出十余名弟子,其中有四人正式拜师,现已成为知名鼓书艺人。用盲文从事鼓书的整理工...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