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3   星期三   农历闰六月二十   
搜索
高如丰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汉族,1937年生,浙江舟山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舟山锣鼓代表性传承人。属“高家班”舟山锣鼓第三代传人。他出身锣鼓世家,得父辈真传,擅长多种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主敲武鼓(高音京锣)。20世纪30年代,他和父亲、兄长私人组建了“高家小唱班”,因其吹打技艺出众而闻名于舟山。“高家班”刻苦钻研,用十一面大小锣组成的竖式排锣替代了原先单调的演奏形式,并且创作了“五音排鼓”。代表作品有《海上锣鼓》等。
查看更多
陈习娘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哈尼族,1965年生,云南红河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代表性传承人。1975年开始学习哈尼族文化(背玛、山歌、乐器、舞蹈),师从张和阿、张确呼、陈秋龙。1986年至今多次参加哈尼族多声部音乐国内外展演及交流活动,荣获各种奖项,期间从事哈尼族民间多声部传授工作,收有徒弟杨泽干等人。现有作品《吾处阿哧》《欧楼兰楼》等,主要负责演唱和“小三弦”的伴奏,且可以吹、拉、弹、唱,能歌善舞,在阿扎河普春一带具有很大影响。
查看更多
马金山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东乡族,1949年生,甘肃和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花儿(松鸣岩花儿会)代表性传承人。曾师承“花儿王”王绍明学习花儿演唱;师承临夏州文化馆研究员王沛学习乐理、曲谱及二胡、三弦、唢呐、咪咪等乐器。1980年开始创作花儿,部分作品被临夏州文化局、群众艺术馆收藏,并被授予“太子山脚下的金唢呐”和“东乡族的二胡王”称号。2005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其擅长即兴演唱,编写的13首花儿词和小调被收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维吾尔族,1954年7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墨玉县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维吾尔族达斯坦代表性传承人。维吾尔族达斯坦家族第五代传人。1966年跟随父亲麦麦提·艾山、民间艺人阿卜杜合力力·巴拉提和夏赫·麦麦提学习达斯坦和各种乐器演奏。经常在各种聚会和大型麦西热甫上演唱达斯坦,受到民众欢迎和喜爱。带徒七人,教习乐器和传承达斯坦。带着徒弟在墨玉县及周边各处演唱达斯坦,先后参加在北京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和哈密市举办的《达斯坦》研讨会和弹唱比...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哈萨克族,1932年4月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萨克族达斯坦代表性传承人。哈萨克族达斯坦演唱者。12岁时跟随父亲参加部落聚会,初闻达斯坦演唱被深深吸引。1944年至1952年,跟波凯、阔库塞根两位老师学习黑沙、达斯坦,经常受邀在各种民俗庆典上以冬不拉乐器伴奏为群众演唱。能演唱一百零四部达斯坦,能将上万行长诗完整背唱出来。1984年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阿肯弹唱会上获“活录音机”奖。1992年参加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举办的达...
查看更多
李日甫
2018.11.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男,蒙古族,1942年生,新疆和硕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江格尔代表性传承人。6岁开始随父学习演唱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民间长诗、民间故事、祝赞词等多种蒙古族民间文学作品。目前他能演唱《江格尔》四个章节,演唱时不用乐器伴奏。他的演唱声音洪亮,表情、动作丰富,引人入胜。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21世纪伊始,许多口头史诗传统走向了终结,这其中也包括生活在中亚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突厥语民族的史诗。如果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唱者也去世了,该怎么办?文章探讨了两个话题:一是通过新一代非传统史诗吟诵者来让史诗传统保持活力的努力措施,二是当可变的口头史诗转变为固定的“经典”时,活态口头传统向书面文学的转变。我所用到的事例引自不同的突厥语传统,比如卡拉卡尔帕克人、乌兹别克人和雅库特人的传统。以上这些传统均面临相同的境况,那就是他们最后一名传统史诗吟诵者均已过世...
查看更多
成果展示
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隆重开幕。根据进博会新闻宣传工作总体部署,由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上海市文广影视局联合策划举办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在进博会新闻中心同步开展。展示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等领导同志到展区视察,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 本次展览专为进博会新闻中心度身定制,面向中外媒体记者观众,主题为...
查看更多
论坛
摘要 本文是民俗纪录片《山鹰之行》(The Flight of the Condor)的叙事词,讲述“非遗”概念如何从来自玻利维亚政府的一封信开始,发展出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故事,成为至今广为使用的政治、学术和民间话语,并在文尾提出一个关键的学术和伦理问题。该片由沃尔迪玛·哈福斯特和制片人艾纳斯多迪尔(AslaugEinarsdóttir)合作完成,是哈福斯特的最新专著《制造非物质遗产: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老鹰之歌”和其它故事》(Making Intang...
查看更多
要闻
  2018年10月20日上午,“让古琴发声——中国艺术研究院藏古琴音乐展演”的首场演出,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拉开帷幕。中国艺术研究院韩子勇院长出席活动并讲话。   一 、近百张老琴长眠库房,等待被唤醒   多年来,作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古琴艺术项目的申报和保护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古琴艺术的抢救、保护与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图书馆是国内乃至国际上在琴谱、琴器、古琴录音档案等收藏...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