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7   星期日   农历闰六月廿四   
搜索
人物
  杨枝光在制作芦笙   杨枝光,1954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坪寨村,一直坚守在自己的家乡,制作侗族芦笙,因手艺出众,在湘黔桂三省的侗族村寨颇有名气。如今,杨枝光不仅在湘黔桂侗族地区比赛中屡屡获奖,而且每年要为广西、贵州及怀化市邻近的侗族群众制作芦笙200多个。2008年6月,侗族芦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枝光荣幸地成为侗族芦笙制作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杨枝光小时就对芦笙非常感兴趣,7岁就会吹奏芦笙了...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央视猴年春晚,华阴老腔艺人与歌手谭维维组合演唱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让人印象深刻。那近乎原始、苍凉悲壮、粗犷豪放的“远古之音”震撼了观众。华阴老腔与现代摇滚的完美融合,让观众感受到了“黄土与摇滚、电声与弦乐的碰撞”。由此,华阴老腔也被誉为中国黄土地最古老的“摇滚”。据某大型网站展开“猴年春晚节目你最爱哪个”调查结果显示:23个歌舞类节目中,《华阴老腔一声喊》以21...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付正华是贵州石阡杖头木偶戏第七代传人,至今已与木偶戏相伴75年,能演唱的剧目有一百多个。他很担心木偶戏在他这代失传。   贵州石阡杖头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石阡县能表演木偶戏的只有三位古稀老人,85岁老人付正华是其中一位。付正华是石阡杖头木偶戏第七代传人,也是杖头木偶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10岁起开始学习木偶戏,至今已与木偶戏相伴了75年。付正华老人说,这项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石阡杖头木偶戏在上世纪四五...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历史溯源   日喀则是蓝面具藏戏的故乡,江嘎尔藏戏是日喀则三大著名藏戏流派之一,全称叫“班典江嘎尔曲宗”。因产生和流传于现今仁布县仁布乡江嘎尔曲宗而得名。   江嘎尔藏戏表演时多戴面具,配有法号、铜钹、三弦等乐器伴奏。表演过程集歌唱、舞蹈和道白于一体,它的唱腔高亢深厚、古朴粗犷,舞蹈动作优美、节奏悠缓,深受各界人士的喜爱和传颂。   江嘎尔藏戏相传创建于明代帕竹地方政权时期。江嘎尔是蓝面具藏戏著名的职业戏班。江嘎尔藏戏是典型的色钦喇嘛藏戏...
查看更多
论坛
  布依族口传史诗——布依族盘歌是布依族的传统民歌,是一种用布依语创作并传唱的民间文学作品,被喻为布依族的“无字百科全书”。流传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县羊场布依族白族苗族乡的布依族聚居区,以及水城县的花戛乡、米萝乡,六枝特区毛口乡和黔西南州普安高棉乡、睛隆中吟镇等布依族地区。盘县羊场的布依族盘歌是北盘江上游两岸布依族歌唱和歌唱文化的典型代表,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代表作《拜样梭》在2008年贵州省布依族歌...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走街串巷表演古蔺花灯   前不久,古蔺县古蔺镇龙坪村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村民姚占楷欣喜地将“古蔺花灯传习所”的牌子挂上自家门前。自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蔺花灯,有了大方规范的传习基地;花灯爱好者姚占楷,也实现了自己多年的梦想。姚占楷自豪地说,他从“祖祖(太爷爷)”那一辈,就开始跳花灯,他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了。日前,姚占楷接受了记者专访。   花灯的变革从“简单粗暴”到“精美高端”   回忆起与花灯相伴的日子,总有一些心酸的时刻,姚占楷一路见证...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古人说,世上最美妙动听的声音当数“天籁之音”;它从天上来,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上世纪70年代,一曲《新事多》通过天空中的无线电波广播天下。从那时起,“依儿哟!呀依哟!”的小调,就这样将常德丝弦的声名远播,传遍四方,成为常德的一张名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德丝弦演出的图片   常德丝弦的魅力在于富含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它用常德方言说唱,以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乐器伴奏。凭借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常德丝弦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
查看更多
论坛
  曲艺是一种文学、表演以及音乐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包括相声、评书、鼓曲等表演形式,观众喜闻乐见,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清末民初时期,农村的曲艺艺人大量涌入北京,演出场地和表演形式形形色色,不拘一格。   庙会与堂会   曲艺当初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艺人大都是在庙会、集市等露天场所表演。北京的寺庙众多,各个寺庙定期举办宗教活动与集市贸易,称之为“庙会”,艺人按照各个庙会举办的日期前去卖艺。艺人把露天场地的演出称为“撂地”,这是指承租相对固定的场地,招揽观众围...
查看更多
人物
  说起“八仙过海”的故事,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传说,八仙原来既不是神,也不是仙,而是八个颇享盛名的民间艺人。相传“八仙”过海时,一条金色鳌鱼在海上兴风作浪,溅湿了汉钟离的衣服。汉钟离心中恼怒,便拔剑斩了鳌鱼,并抽出鱼骨,蒙上鱼皮,制成了一种管状乐器,取名叫“渔鼓”。在丰县孙楼镇吴庄,曾宪启老人就是会演奏这种“神仙乐器”的人,是丰县目前唯一的一位渔鼓艺人。   为欢迎我们的到来,曾大爷小心翼翼地搬出了他的渔鼓,给我们演唱了《韩湘子度林英》。这个段子写的...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乐团乐手演奏  土耳其记者对新疆传统乐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寻着清脆悦耳的新疆民族音乐的节拍,丝路名人中国行的土耳其代表们不禁放慢脚步,跟随着音乐声走进了乌鲁木齐剧院。“木卡姆”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意为古典音乐。维吾尔木卡姆源于西域土著民族文化,根据传说,叶尔羌汗国的拉西德汗与妻子阿曼尼莎汗邀集汗国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间艺人,在音乐家喀迪尔汗.叶尔羌的主持下对当时散失的木卡姆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加工和整理,使木卡姆得以定性和发展。如今木卡姆分...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