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8   星期一   农历闰六月廿五   
搜索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卡俾格米居民生活在中非共和国的西南部。他们的音乐传统完全不同于周边民族,并且区别于非洲大陆上任何地方的音乐。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四声部的复调音乐。尤其不同凡响的是,所有阿卡人,都通晓这种声乐技巧。  音乐和舞蹈向来都与阿卡居民的社会文化活动密不可分。具体地说,它们是阿卡地区各种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各种与狩猎、集会、新营地落成、葬礼等有关的仪式或活动都少不了这种艺术。  与记谱的复调音乐不同,阿卡俾格米人表演的这种复调声乐允许演唱者即兴发挥。他们创造了十...
查看更多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杏木双簧管(duduk)是亚美尼亚的管乐器,由杏木制成,有一至两个叶簧片,音色柔和,带有些许鼻音。杏木双簧管或称杏木管,属气鸣乐器,包括阿塞拜疆和伊朗的“巴拉班”(balaban),以及常见于格鲁吉亚的双簧管和土耳其的“奈”(ney)。柔软的木质是雕制乐器主体部分的理想材质。簧片(称为“ghamish”或”vegheg”)则由生长于阿拉克斯(Alax)河边的一种本地植物制成。  亚美尼亚的杏木双簧管音乐可以追溯到亚美尼亚泰格兰大帝时代(公元前95年-5...
查看更多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阿塞拜疆木卡姆是一种结构严谨的传统乐种,十分适于即兴表演。木卡姆被视为阿塞拜疆的古典音乐,吸收了源自民族的歌颂英雄业绩的行吟诗人的曲调、节奏和表演技巧,在全国各地的各种场合都能听到木卡姆的演唱。这一含有装饰音的乐种,由一位男性或女性歌手演唱,与传统乐器的演奏,特别是“塔尔”(长柄11弦琴)、卡曼沙(四弦琴)、达夫(一种大型手鼓)的乐手配合表演。木卡姆不可能以固定的形式流传,流行的各种乐曲版本,都是由不同的宗师传承下来。他们培养各自的弟子,使其具备即兴发...
查看更多
昆曲
2013.12.10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类别:表演艺术 2001年5月,入选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
查看更多
古琴艺术
2013.12.10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类别: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 2003年11月,入选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年,自动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 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 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少数民族“非遗”如何进行产业开发? 包泉万   目前,我国55个少数民族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15个。这些项目可以进行产业开发吗?答案是肯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优势,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那么,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在产业开发时应当怎样运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对此,应切记:  保护要当家,产业不宜“化”;  开发要审慎...
查看更多
论坛
“非遗”保护应该回归“草根意识”——兼论传统音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价值和地位杨民康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以来,中国国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后文简称“申遗”)也获得了全面开展。综观几年来举国上下一齐行动,已经投入大量人、财、物力的“申遗”实践,其工作可谓有得有失。其中的所“得”,亦即已经取得许多重大成绩的部分,目前已经见诸各类文件和报端。这里,仅就“申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方针中暴...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非遗传承人的黎乐交响梦   作为海南岛最早的居民——黎族,不但生活在环境优美的原生林间,就连他们的祭祀和娱乐乐器,也仍是那样的原生态——用竹、木为原材料制作。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民间,有这样一群音乐爱好者,他们组成乐团,所有演奏介质全部都是黎族竹木乐器。在今年的保亭七夕嬉水节上,乐团首次以交响乐的形式,向保亭人和来宾们展示了原汁原味的黎族文化盛宴。  8月13日晚,一场名为《原色保亭》的歌舞音乐会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影剧院举行。晚会上首次采用交响乐的形...
查看更多
专题报道
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之路放生民间"活"保护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民族之神,文以铸之。”文化遗产关系人们的情感记忆、精神感悟和历史认知,它不仅体现着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也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文化遗产大多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和健康的空气、水一样需要精心保护。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广东,一股文化遗产保护内在驱动力由内而外、由弱而强逐渐勃发。为保护南粤大地散落的文化遗产,从政府到社会再到民间,正尝试合力处理好“新与旧”“去与留”“快与慢”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矛盾...
查看更多
论坛
长三角“非遗”保护之思 ——朱恒夫教授在上海师范大学的演讲   这些年,尽管“非遗”在媒体上是一个高频词,但不少老百姓还是觉得“非遗”离自己很遥远。我们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询问50位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成年人,请他们说出本省市5个以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几乎没有一人能够全部说出来。问他们保护“非遗”的意义,回答最多的就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毁了”。如果说这代表了普遍观点,那么我们的“非遗”传承的前景是令人...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