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8-1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廿六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921)
机构
(0)
政策
(9)
资讯
(640)
清单
(911)
资源
(80)
学术
(230)
百科
(0)
其他
(51)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茂腔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茂腔源于明中叶的“姑娘腔”“肘鼓子”,是主要流传于山东省的传统剧种。青岛市黄岛区(原胶南县)的泊里、董家口是茂腔的发源地。茂腔在这里形成以后,深受民众欢迎,很快就传播到藏马、大村、海青、宝山、王台、灵山卫等乡镇。 黄岛区的茂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声腔婉转悠扬,女腔尤为突出,极富感情色彩;唱词多方言俚语,浅显易懂,诙谐有趣;剧情多取自日常生活,深受民众喜爱,民谣“冒肘鼓一唱,饼子贴在锅沿上,锄头锄到庄稼上,绣花针扎在指头上”,道出了茂腔的艺术魅力。黄岛区的茂...
查看更多
黄梅戏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传于湖北省和安徽省,在其他省区也有流传。黄梅戏约形成于清代嘉庆年间,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在海外亦有较高声誉。 黄梅戏唱腔醇美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其声腔分主腔、花腔、三腔三类,主腔是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音乐伴奏在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人声帮腔”“三打七唱”等阶段,1949年后正式确立为以高胡为主奏
乐器
的伴奏体系。黄梅戏的表演具有质朴细致、清新自然、富于生...
查看更多
碗碗腔(渭南碗碗腔)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碗碗腔,是陕西省重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因主要伴奏
乐器
为小铜碗,故名“陕西碗碗腔”,主要流传于陕西渭南和西安、户县、绥德、米脂、洋县、西乡等地,在临近的山西孝义,河南灵宝、陕县、卢氏,甘肃兰州也有流传。碗碗腔在陕西分东、西、南、北四路,陕西东府即今渭南市临渭区和大荔县的碗碗腔被称为“东路碗碗腔”,较有代表性。 渭南碗碗腔属于板腔变化体,主要板式有慢板、东路板、慢紧板、紧板、飞板、二八板等,特色唱腔有彩腔和叠腔等十多种。它主要以月琴、碗碗领奏,板胡、硬弦(二股弦...
查看更多
鼓舞(四筒鼓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四筒鼓舞俗称“四筒鼓”,是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地区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主要分布在昭通市昭阳区的土城、乐居、洒渔、苏甲4个乡镇。《昭通志稿》记载:“四筒鼓,形长,削木为之,两头蒙以皮,乡人丧礼用之,以为跳舞。”据考证,昭通四筒鼓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四筒鼓分为座堂鼓、后家鼓、亲家鼓和家祭鼓4种类型。历史上主要出现在祭祀场合,现代演变为节庆场合的表演实践。四筒鼓舞有80多个套路,每个鼓队一般能跳二三十个套路,舞蹈形式有单人舞、双人舞、三人舞、集体舞等。四筒鼓舞...
查看更多
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瑶族布袋木狮舞又称“舞龙犬狮”,是瑶族过山瑶世代传承的传统舞蹈,分布于广东省清远市连州市三水乡和瑶安乡,以及邻近的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荆竹乡、子良乡,郴州市临武县西瑶乡等瑶族聚居区,以连州市三水乡云雾村所属的挂榜自然村最具代表性。 瑶族有借助狮子的动态造型,寓意先祖迁徙的艰辛过程,表达对美好生活憧憬的文化传统。瑶族《评皇劵牒》记载,盘瓠死后,评王即传下敕旨:“儿女莫违孝道,含哀祭奠,择山随葬。”“聚集一脉男女,生熟表散,木狮长鼓吹笙歌,祭祀歌乐盛会,务使人欢...
查看更多
秧歌(滦州地秧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滦州地秧歌为冀东地秧歌三大流派(昌黎、滦州、乐亭)之一,是河北滦州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娱人娱己的民间舞蹈形式。明《滦州志》载:“古者年丰人乐,则有报赛之仪……儿童丁壮,簇拥而来,导以幢幡,排以仪仗,喧以钲鼓,奏以管籥,数十里毕至,数十队相连……”滦州地秧歌就是报赛之仪的主要表演形式。 滦州地秧歌分为妞、㧟、丑、公子四大行当,各有特点。武㧟、妞、文公子、文武丑历来是滦州地秧歌的强项。妞讲究步小腰活风摆柳,体态婀娜面含羞。文㧟要团扇活烟袋转,膀...
查看更多
工布扎念博咚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工布扎念博咚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巴宜区林芝镇、布久乡、米瑞乡、八一镇、鲁朗镇、更章乡、百巴镇等地,以鲁朗镇和米瑞乡集中。林芝市巴宜区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距自治区首府拉萨406公里,主要居住着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其中藏族占多数,主要为工布藏族。工布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形成了与工布扎念博咚相关的传统文化。 藏语中“念”的意思为悦耳好听,“扎念”即为声音悦耳的琴。扎念琴据传源于西藏自治区,具有久...
查看更多
锣鼓艺术(临清驾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临清驾鼓,是在山东省聊城市临清市世代相传的民间锣鼓艺术表现形式。目前,临清驾鼓活动区域以临清市为核心,辐射到周边的夏津县、冠县及河北临西县等地。临清市交通便利,南北文化在此交融。因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当地较为干燥,用鲁西牛皮制作的鼓皮韧性大,敲击起来鼓声洪亮。这些都为驾鼓文化在临清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临清驾鼓的演奏
乐器
包括鼓、点锣和筛锣,是一种纯打击乐合奏的艺术形式。目前,临清驾鼓的曲目主要有《点鼓》《老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长鼓》《滚...
查看更多
唢呐艺术(子长唢呐)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子长唢呐是陕北独具特色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它起源于陕北民间,兴盛于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市,主要分布于子长市全境,并辐射至周边靖边县、吴起县、志丹县、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宝塔区等地。据记载,金元时期,唢呐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并经改造发展,又被称为“喇叭”“大吹”,明代已盛传民间。 子长唢呐为大唢呐,演奏曲目以流传于民间的传统音乐为主。一般分为喜庆乐曲和苦调乐曲。喜庆乐曲用于结婚迎亲,曲调高昂欢快、喜庆祥和,主要有《得胜回营》《大摆队》等;苦调乐曲用于丧葬...
查看更多
唢呐艺术(五台八大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五台八大套是起源并传承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民间音乐,是传统器乐套曲的代表形式之一,与西安鼓乐、北京智化寺京音乐齐名,以忻州市为辐射中心,重点流布于五台县东冶、白家庄、阳白、陈家庄、五台山、建安、神西等乡镇,在山西其他地区和内蒙古、天津、北京等地也有流传。五台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因其境内的五台山是佛教名山,当地民俗环境受佛教文化影响较大,八大套曲目及表演形式与佛教礼仪、民俗活动(婚嫁庆典、节日庙会、殡葬仪式)有密切关系。 五台八大套最晚在宋代就流行于五台县...
查看更多
1
30
31
32
33
34
193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