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8-19   星期二   农历闰六月廿六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是蒙古族勒津部落在游牧和农耕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史称“蒙古勒津”(原为部落名,现转为地域名称),地处辽宁省西北部,隶属于辽宁省阜新市。该县下辖35个乡镇,总人口74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20%以上。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主要分布在该县35个乡镇的蒙古族村屯。 蒙古勒津马头琴音乐悠扬、深沉、宽广、抒情,多采用史诗说唱音乐、胡尔沁说书音乐、民歌和其他民间器乐曲,经常演奏的曲目有《阿斯儒》《普安咒》《海秀花》《春梅...
查看更多
江格尔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江格尔》是由多部作品组成的大型串联式蒙古族英雄史诗,被誉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在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流布于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和呼伦贝尔市等区域。 史诗《江格尔》以英雄江格尔命名,讲述了圣主江格尔可汗率领12名大将和6000名勇士,为保卫理想幸福的宝木巴地方,同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斗争的故事。除一部序言诗之外,其余各部作品均形成了体系完整的故事,可独立成篇。演唱《江格尔》的民间艺人被称为“江格尔齐”。《江格尔》的表演分为两种形...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青铜编钟制作技艺是我国传统青铜器制作技艺的代表之一,主要流布区域为湖北省随州市。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因西周封国曾(随)国而得名,属于低山丘陵地带,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已探明的金属矿产资源有20余种。据传,早在两三千年前,大冶铜绿山开采、冶炼的铜矿料运往西周镐京(今西安)、东周洛邑(今洛阳),就要经过古曾(随)国。这一重要的铜料运输通道,在文献中被称为“金道锡行”。随州由此成为当时铜料的中转地,为青铜编钟制作技艺的传承创造了条件。 青铜编钟制作技艺是以铜、锡...
查看更多
陕西快板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陕西快板是板诵体的曲艺形式。它由顺口溜演变而来,起源于陕西关中一带,在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清朝道光、光绪年间已在关中民间流传,陕北、陕南和西北地区亦有分布。 陕西快板以关中方言为标准语言,以七字句为基本句式,可长可短,形式多样,主要有单口快板、对口快板、群口快板、锣鼓快板、快板剧等形式。其语言醇厚、节奏明快,音乐性强,通俗易懂,具有一定喜剧色彩和表达能力。表演时讲究手、眼、身、法、步,跳出跳入,模拟各种人物形象。它以击节乐器四页瓦为伴奏乐器,配合颤、磕、碰...
查看更多
大本曲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大本曲是流传于云南洱海周边白族地区的古老曲种,是在大理白族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其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的变文讲唱,至明代已发展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空前发展。现流传于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大理市、洱源县、宾川县、剑川县、鹤庆县等地区,尤其以大理市最为盛行。 大本曲传统表演由两人完成,一人身穿长衫,手拿花扇或手帕演唱,一人弹三弦伴奏,通常一张桌子、两条凳子便构成表演场面,较隆重的演唱则需要搭台,摆设香案。发展至今,出现了多人表演的形式,演唱时...
查看更多
旭早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旭早,水语,“旭”意为歌、“早”意为双,即水族双歌,因演唱由双方构成、曲目俱为偶数而得名,是水族特有的说唱艺术。其产生无文献记载,在民间口传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已出现用汉字记录水语读音的双歌抄本。它主要传承于全国唯一水族自治县——三都县,分布区域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至黔南州、黔东南州等地区。 旭早用水语演唱,不用乐器伴奏,运用合唱、独唱、韵白、吟咏、和声等多种方式,演唱者扮演歌中两个或多个角色。其结构分为说白和吟唱,开头用说白介绍主要角色(人或拟人化的动植...
查看更多
末伦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末伦,壮语意为“绵长套路的仪式歌”,是壮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也是唯一跨越中越国境分布的曲艺形式。它起源于壮族民间仪式咏唱,至晚在清代,已在广西靖西流行,至今有200余年历史。它在壮族社会代代相传,至今长盛不衰,现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的靖西、德保、那坡、天等、大新等县市。 末伦以壮语方言德靖土语表演,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可坐着、站立或走动,道具有折扇、手鼓、绣球、铃铛等。早期其伴奏乐器只有铜铃,现有马骨胡、三弦、土胡等。根据旋律曲式,末伦分为上甲和...
查看更多
竹板歌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板歌,又称“乞儿歌”“五句板”,是一种以竹板为主要伴奏乐器,用客家方言进行表演,说唱相间、以唱为主的曲艺形式,是我国客家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据文献记载,竹板歌源于赣南于都的客家曲艺“古文”,形成于清中叶,传承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它发源并主要流传于广东省梅州兴宁市,而后随着客家人的迁徙,流播到海内外客家人聚集区,分布人群超千万。 竹板歌的表演形式通常为一人、两人或多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进行。唱词为五句七字体,一、二、四、五句押韵,多用尾驳尾接韵...
查看更多
天门渔鼓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天门渔鼓是以天沔方言演唱,且说白、说唱相间的曲艺形式,广泛流传于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的天门、仙桃、潜江、监利、洪湖、江陵、汉川、京山等地。它形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道教的道情与江汉平原的民间曲调结合发展而来。 天门渔鼓唱腔丰富,有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大主腔,可演绎各类人物,准确表达各种情绪。它有完整的曲牌体系和一整套规范的程式。其唱词为五五七五句、七字句和十字句;语言来源于大众话、歇后语和俏皮话,具有荆楚文化的韵味和江汉平原方言的特点,朗...
查看更多
陕州锣鼓书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陕州锣鼓书是流传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所属区域的一种古老的曲艺形式,因演唱时有锣、鼓伴唱击节而得名。因其后期发展中增加了主奏乐器四股弦,故亦称“四股弦书”。它起源于古代的祭祀、跳神活动,清初已在三门峡地区广泛流行,至嘉庆、道光年间,艺人们开始组班行艺,后不断发展,兴盛至今。现在主要流行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所辖的陕州区、卢氏县、灵宝市,以及周边河南省、山西省部分县市。 陕州锣鼓书演出形式为坐唱,以唱为主,声调高昂,节奏严谨。演出班组一般由四至八人组成,伴奏乐器为锣、鼓...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