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03 星期六 农历四月初六 谷雨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京西太平鼓(怪村太平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丰台区 太平鼓又称“扇鼓”、“单鼓”、“羊皮鼓”,是北京地区独特的一种民间节庆舞蹈。它明代即出现于北京地区,清代以后日渐盛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京西太平鼓早期是一种来自满族妇女的集体歌舞,至20世纪初才有男子加入。太平鼓活动在每年农历的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举行,所以北京地区也称之为“迎年鼓”。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天下太平安乐,具有特殊的祈福迎新之意。 太平鼓自明代起即在北京流传,入清以后在京城内外极度盛行。清代...
查看更多
京西太平鼓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申报地区或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 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娱自乐、集体
传承
、集体发展的民间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历史渊源,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流传,清初,京城内外太平鼓极为盛行。清末,太平鼓传入门头沟地区。历史上门头沟很多村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几乎都会击打太平鼓,清代宫廷中旧历除夕也要击打太平鼓,取其“太平”之意,所以北京也称太平鼓为“迎年鼓”。太平鼓在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最为活跃,在当地的岁时民...
查看更多
蒙古族托布秀尔音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托布秀尔音乐是在准噶尔部、西迁察哈尔部和东归土尔扈特部的漫长历史中形成,有着特有地域风格的音乐品种,与博尔塔拉蒙古族的劳作、生活密不可分,主要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以及新疆其他蒙古族居住区。 托布秀尔是古老的弹拨弦鸣乐器。蒙古族托布秀尔音乐,曲调活泼,旋律优美,节奏感强,表现手法多样。现保存完好的有12种,即《萨吾尔登》《海登萨吾尔登》《萨吾尔叮叮》《枣格萨萨吾尔登》《雪外塔勒腾》《托尔勒格》《索和尔库修恩》《敖...
查看更多
蒙古族汗廷音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蒙古族汗廷音乐是旧时在蒙古可汗的宫廷专门为“大呼拉尔岱”(意为“议事会”)、可汗、尊臣、外国使臣等高层人物敬献的音乐,其流布核心区在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北部的查干浩特古城遗址、罕苏木庙和根培庙一带。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苏木境内的查干浩特为林丹汗都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鲁科尔沁旗根培庙是查干浩特附近可汗庙的分庙,历史上曾拥有寺庙乐队演奏佛教音乐和蒙古传统音乐。1984年在根培庙发现了15首古代歌谱,经专家研究论证,是林丹汗宫...
查看更多
莆仙十音八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莆仙十音八乐,又称“十番八乐”,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说唱曲种和器乐演奏乐种。“十音”又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用十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分为“文十番”与“武十番”两种。其中文十番为流布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曲种,因其曲调幽静缓慢,给人“文绉绉”的感觉而得名。 文十番所用乐器有堘(轧筝)、碗胡(走马胡)、四弦胡、伬胡、老胡、南琶、苏笛(箫)、八角琴、三弦、果盒胡、丹皮鼓、檀板、云锣等。主奏乐器“堘”(轧筝)乃唐代遗存的拉弦乐器...
查看更多
阿斯尔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阿斯尔是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南部地区即原察哈尔盟境内的一种器乐合奏曲,通常由蒙古族的拉弦、吹奏、弹拨乐器组合演奏,用于较大型的礼仪性活动或祭典、婚庆、宴请以及那达慕等场合。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为阿斯尔的核心流布区域,在乌兰察布市东北部、呼和浩特市、鄂尔多斯市和河北省张家口市的坝上地区也有流传。 目前收集到的阿斯尔有以下几种:一是阿都庆阿斯尔。包括3种变调即查干阿斯尔(正调)、索洛盖阿斯尔(反调)、么得贝阿斯尔(bB调)。二是固勒查干阿斯尔...
查看更多
剑川白曲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剑川白曲以曲调美、流传广而著称于世,是白族居住区普遍流传、历史悠久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主要流行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县、洱源县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等地。 剑川白曲有创世古歌、祭祀歌、礼俗歌、劳动歌、情歌、一字歌、反意歌、咏物歌、寓意歌、生活歌、儿歌等。情歌是其中艺术造诣较高的类别,用白语即兴而作,流传面广,数量众多,表现力丰富,感情炽烈。剑川白曲有三腔之分,即高韵白曲、中韵白曲、低韵白曲,分别配置高平调、中平调...
查看更多
毕摩音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毕摩音乐是彝族祭司毕摩在祭祀、丧葬等仪式和场所吟诵的传统仪式音乐,内容涵盖彝族政治历史、文学艺术、生产生活等方面。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的毕摩音乐保留了特有的唱腔、诵腔和曲调,广为流传。除此之外,毕摩音乐还流布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布拖县等彝族居住区。 毕摩音乐内容繁杂,丰富多样,风格别致,可分为“嘎基”和“嘎哈”两大类。“嘎基”主要唱述万物起源、族群迁徙、训世、颂毕祖、神话传说、谱牒、生产生活常识等内容,语言较为通俗明了。“嘎哈”主要为送灵祭...
查看更多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是壮族妇女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是壮族传统音乐的组成部分,主要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泗城镇,其周边的下甲、伶站、朝里、加尤等乡镇的壮族村寨也有流布。 凌云壮族七十二巫调音乐以单人演唱为主,以铃声和脚踏声为配乐,分为伴奏乐和声乐两类,伴奏乐包括乐器击拍、肢体击拍和人声伴唱;声乐包括吟诵调、韵唱调与咏唱调三种。结构大多为一段体式,个别为二段曲式。音阶有四声音列、五声调式(五声宫调式、五声商调式、五声徵调式),节奏包括有序律...
查看更多
锡伯族民歌
2018.12.1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锡伯族民歌是锡伯族传统音乐表现形式,广泛流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群众中,并在其他地方锡伯族人中也有一定影响。 锡伯族民歌曲式结构简单,以单乐段构成,便于传唱。从体裁和内容上可分为民歌、渔猎歌、萨满歌、叙事歌、田野歌(情歌)、习俗歌、劝导歌、格言歌、儿歌和新民歌等。锡伯族民歌有固定曲调,没有固定歌词,演唱者可根据不同听众、对象、场合,即兴编词,讲究比兴,很多歌词要求首、中、尾押韵,具有灵活多变、创造力强、随时代不断发展丰富的特点,体现...
查看更多
1
174
175
176
177
178
53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