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
公告
申报
指南
图集
影音
微信
公众号
回到
顶部
请输入关键字!
确定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25-05-10 星期六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搜索
首页
机构
政策
资讯
新闻动态
专题报道
通知公告
清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项目
资源
展览
影音
图集
H5赏析
学术
论坛
调研
访谈
学科建设
百科
申报指南
知识窗
服务平台
搜索
搜索热词:
项目
、
传承人
、
传统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非遗
、
传承
确 定
全部
(17777)
机构
(4)
政策
(296)
资讯
(8793)
清单
(5305)
资源
(1085)
学术
(1842)
百科
(6)
其他
(446)
相关度排序
时间排序
苗族古歌(簪汪传)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簪汪传》是四印苗代代口耳相传,唱诵英雄先祖簪汪征战迁徙的史诗。由“无绕”(歌师)“宝冒”(掌坛师,必须是男性)用西部苗语“四印苗”支系土语,在“四印苗”婚丧嫁娶、建房和祭鼓节唱诵。“四印苗”因其妇女服饰上有四个类似于印章的纹样而得名,居住于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修文县、乌当区和观山湖区。 《簪汪传》一共约8000行,分10个章节。相传,生活在天朝的簪汪自幼在父亲蝾瑟蟒身边修炼,获得法力。长大后,蝾瑟蟒送他下凡历练。簪汪率众开疆拓土并与妹妹成婚,养育九男五女...
查看更多
傣族服饰(花腰傣服饰)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花腰傣服饰,是指生活于红河上游河谷地带的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元江两县自称“傣雅”“傣洒”“傣卡”的傣族人群的服饰,以妇女服饰最具代表性。因傣雅妇女用五色彩带束腰,故称为“花腰傣”。她们的服饰与清康熙《新平县志卷之八·人种志·人种图》记载的“摆夷”服饰一致。 花腰傣妇女服饰皆用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做原料,使用黑心树皮、板蓝根树皮、金凤叶等原料染色,外加银泡、绸缎、五彩丝线、织锦、刺绣等装饰,由头饰、斗笠、上衣、筒裙、花腰带、脚帕、银饰、秧箩等组成。制作服饰的...
查看更多
传统服饰(赣南客家服饰)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客家服饰是赣南地区客家人关于传统服饰的生产生活知识与实践。赣南是江西省南部区域赣州市的地理简称,主要由赣州市下辖的三区十四县一县级市组成,与粤东闽西接壤。在历史上,赣南客家服饰曾广泛分布在江西赣县、南康、于都、定南等赣南十八县(市、区)。其中,毗邻广东省的定南县保存得较为完好。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这一习俗也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 赣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衣、裤、鞋、帽等,尤以客家蓝衫、围裙、冬头帕、吉祥肚兜、吉祥童帽等为典型代表。客家蓝衫即大襟衫,因其用...
查看更多
尖扎达顿宴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达顿”是藏语,意为神箭之宴、射箭节庆或射箭庆典。“达顿宴”是一项综合性地域民俗活动,主要分布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全县农村历来有射箭和举办达顿宴的习俗,影响力辐射周边地区。 弓箭的使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生产。吐蕃时代,射箭是吐蕃男子必操之技艺,用牦牛角制作的小弓弹力极强。唐蕃边境,人民在等待赞普出征或撤退的命令中经常习武,造箭练箭,组织整体对抗比赛,具备显著军事特征。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留存了这些历史记忆。公元841年,吐蕃拉隆•贝吉多杰刺杀...
查看更多
徐州伏羊食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州伏羊食俗是徐州地区及周边相邻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饮食习俗,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伏天食羊的习惯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在徐州地区,据历代地方志载,这里最早吃伏羊叫“尝新节”,又叫“姑姑节”。徐州有“六月六,接娘肉(接出嫁的女儿回门)”“六月六,接姑姑,新麦馍馍熬羊肉”习俗。每年逢六月六都请女儿、女婿回家,蒸新麦面馍,熬羊肉,摆酒席热情款待,互相加深感情。 徐州人吃伏羊的食俗与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徐州地处丘陵地带,蔬草茂盛,为山羊放牧提供了有利...
查看更多
大安校水柜习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平南大安校水柜习俗,是形成于广西平南大安镇,以检修消防器械,举行消防巡游、演练为内容的一项传统民间自发定期性群众活动。它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至今有逾百年历史,是具有代表性的乡镇消防民俗。 大安镇古称“大乌圩”。清乾隆、嘉庆以来,随着大量广东商人溯江西进,入桂经商,一批农村圩镇纷纷崛起。当时大安商铺林立,街巷纵横,庙坛众多,至道光已有“一戎二乌三江口”的说法,可见其在广西圩镇中的历史地位。道光十六年(1836年),大安遭遇一场特大火灾,损失惨重。灾后,镇上有识...
查看更多
壮族会鼓习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壮族会鼓习俗是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在稻作生产中形成,以敲击会鼓营造热闹氛围,达到驱邪纳吉、竞赛娱乐目的的民间传统习俗,包括制鼓、请鼓、开鼓、擂鼓与卸鼓等内容,以广西马山县为核心分布区。 壮族会鼓习俗形成于宋,盛行于清,迄今有一千多年历史。壮族是农耕稻作民族,民间流传有会鼓代替青蛙向雷神报雨讯的“通天鼓”传说,和会鼓模仿雷声驱除邪魅的“驱邪鼓”等传说。当地人常以村屯为单位汇集一处斗鼓,故后称“会(汇)鼓”。其以鼓为主角,配以锣、钹,由多人同时击打,气势磅礴...
查看更多
炼火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炼火习俗是磐安西南山区部分村镇在每年重阳或胡公生日前后举行的以祛灾逐疫、祈福纳祥为主旨的民俗活动,主要流布于浙江省磐安县西南部深泽、双峰、仁川、盘峰等乡镇,其风貌原始古朴,集民俗信仰、舞蹈、音乐、体育、游艺于一体。 磐安炼火源于上古时代的火崇拜。从部分村镇重阳节炼火的时间看,其历史悠久,内含着以火为“阳”,以阳驱阴的阴阳观念。北宋以后,为官清廉的永康人胡则被当地百姓立祠奉祀,称胡公大帝。传说在永康方岩的“兴胡公”庙会上即有“炼火”表演,而今天的磐安深泽乡一...
查看更多
腊八节习俗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腊八节习俗是中国腊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浙江省杭州地区的
传承
具有突出的代表性。相关习俗是春节前当地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范围遍及杭州市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上城区等10个市辖区,并辐射到周边县市。 腊八节可追溯到先秦时岁末的蜡祭(祭农业神)和腊祭(祭祖)。秦汉以来,二者逐渐合一,统称为“腊祭”。至南北朝,腊日固定到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教传入后,腊日与佛成道日融合。自宋始,兴起喝腊八粥之俗,寺院、士庶均熬食腊八粥。《梦梁录》《武林旧事》等文献均记述了杭州地...
查看更多
放河灯(松花江放河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松花江放河灯习俗是由祭奠亡灵的形式演变成为祈福生活的仪式,而流传于吉林省吉林市一带的大型祈愿民俗活动。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水系发达,有“北国江城”之美称。 明清时期,建船厂,设水师营,常有落江溺水身亡者。驻船厂都统为稳住人心,在中元节高搭法台,为死者超度亡灵。人们为祭奠死亡的人,便在江上施放河灯。据《永吉县志》记载:“燃灯顺流,如万朵金莲浮于水面,船僧具经,铙钹鼓吹并作,士民竟相接踵摩肩。”此后,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就用放河灯追祭祖先...
查看更多
1
29
30
31
32
33
531
跳转至
页
确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