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14   星期三   农历四月十七   立夏 立夏
搜索
人物
歌声飘溢田野风——国家级“非遗”吴歌传承人杨文英 杨文英    “山歌勿唱忘记多,搜搜索索还有十万八千九淘箩,吭嗨吭嗨,扛到吴江东门格座垂虹桥浪去唱,压坍仔格桥墩塞满东太湖……”近日,在江苏省吴江市芦墟镇文体站,吴歌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文英在笔者的恳求下唱起了长篇叙事山歌《五姑娘》的歌头。当天,杨文英患重感冒未愈,嗓音沙哑,但她一开口哼唱,一股淳朴、自然、清新的田野之风便扑面而来。   山野之歌,清而不靡  提到芦墟山歌,一些人往往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芦墟...
查看更多
人物
爱秦腔,爱了一辈子   ——追忆西府秦腔泰斗吕明发       2月7日,“吕明发先生诞辰92岁、从艺84年追思纪念”活动在陕西省宝鸡市周原镇王家村举办。9天前(1月29日下午),秦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西府秦腔泰斗级人物吕明发,带着对秦腔的爱逝世了。在宝鸡市戏剧家协会、宝鸡天水“西秦腔”研究会等单位联合敬送的挽联上,“明志砥德沐雨栉风誉满...
查看更多
人物
 血汗深情浇铸艺术路 ——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陆丰皮影戏项目 代表性传承人蔡锦镇        蔡锦镇,一个和“皮影戏”结下不解之缘、把皮影戏当成祖业的人。虽历经贫穷磨难,依旧“衣带渐宽终不悔”,矢志不改。2007年6月,他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项目代...
查看更多
人物
    潘京乐,陕西光艺皮影社社长,华县皮影戏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一人能唱200多本戏,但出名是因为上世纪90年代张艺谋拍摄的那部电影《活着》。当时为了给皮影戏找配音,剧组找到了潘京乐,随着影片的放映,潘京乐的名头更响了。随后,他先后受邀赴中央美院、清华大学等院校演唱皮影戏,也曾赴欧美、日本等地演出。潘京乐一生坎坷,面对现在的好时光,他常说:“我是苦竹逢上了甜时月。”     16岁领班立台     潘京乐,1929年出生于陕西华县一个贫苦农家,9岁时...
查看更多
人物
    阳春三月,苏绣(无锡精微绣)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赵红育陪笔者在江苏无锡惠山古街一处僻静的小院,看了看无锡泥人、精微绣和留青竹刻大师们的工作室,又去中国泥人博物馆匆匆参观了一番。随后在古街临水的古香樟树下小坐、喝茶,聊精微绣以及与精微绣相关的人和事,初春的暖阳使人感到十分惬意。     赵红育告诉笔者,离这儿不远处,就是她工作了几十年的无锡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所在地。现在研究所解散了,门额上挂着一块“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牌匾。一提起研究所,赵红...
查看更多
人物
“非遗”辽西木偶戏传承人王娜:守得云开见月明上海世博会上,王娜手中的辽西木偶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目光。    1989年,辽宁省锦州市木偶剧团宣布解散,王娜曾以为这是她职业生涯的终结。她还清楚地记得最后一场演出时的情景:没有以往的嘻嘻哈哈,每个人都很沉默,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压力罩在头顶。大家尽全力去表演,感觉像小说《最后一课》里的小弗郎士。演出结束了,王娜的泪水夺眶而出:“原来中断这门艺术,像中断我的生命一样难受……”而如今,王娜已成为辽西木偶戏的国家级代表性...
查看更多
人物
陕北民歌传承人贺玉堂:一圪垯垯秧歌满沟   贺玉堂   在陕西安塞,许多人叫不出县长的名字,但民歌大王贺玉堂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平日里人们说到他均不称其名,而称为“大王”。   陕北是民歌的海洋,千百年来陕北民歌陪伴着这块土地上的父老乡亲走过了沧桑历史。在陕北,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歌手,每个乡都有自己的歌王,贺玉堂能从成百上千的民歌高手中脱颖而出,绝非易事。   嗓音亮、表情好...
查看更多
人物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小兰魁 ——与桂剧一生痴缠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桂剧代表性传承人,今年80岁的周小兰魁当之无愧。2008年2月,一次意外中风,令周小兰魁半身不遂,还失去了正常而流畅的言语表达能力,但这从没有打消他对桂剧传承的信念……如今,坐在轮椅上的周小兰魁,仍在手把手教学生做动作。   作为一级演员,周小兰魁因主演桂剧《闹龙宫》被誉为“南...
查看更多
人物
评剧传承人冯玉萍:“我会与评剧相伴到老”《我那呼兰河》剧照,中为冯玉萍。    1999年,冯玉萍在不惑之年因主演一部《疙瘩屯》迎来了人生中的“二度梅”;10年之后,在“知天命”的年纪,她又渡过了一条可能改变现代评剧走向的“呼兰河”。  冯玉萍自己说,早在50年前她已知“天命”:“沈阳评剧院是1959年11月11日诞生,我是1959年11月19日出生,而且我的名字里也有一个‘萍’字,这似乎注定了我与评剧一生的缘分。有人说这是我牵强附会的臆想,可我觉得这是冥...
查看更多
人物
二股弦戏"守望者"丁瑞魁:只要还有口气就一直唱下去 崔志坚 王璐     在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大司马村,每逢节庆,那质朴、浑厚而热烈的二股弦戏便搭台开演,锣鼓声、本乡本土的唱腔声响彻整个村庄。  流行于乡野的二股弦是什么样的剧种?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丁瑞魁与二股弦有怎样的渊源?是什么让丁瑞魁对二股弦如此执著?为此,记者来到了武陟县大司马村,深入到全国唯一的二股弦剧团一探究竟。  家庭熏陶 与戏结缘  “二股弦是土生土长的戏种,曲牌、唱腔和剧目都是本土的...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