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2025-05-04   星期日   农历四月初七   谷雨 谷雨
搜索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工布扎念博咚是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世代相传的传统音乐表现形式,主要流传于巴宜区林芝镇、布久乡、米瑞乡、八一镇、鲁朗镇、更章乡、百巴镇等地,以鲁朗镇和米瑞乡集中。林芝市巴宜区地处西藏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交汇处,距自治区首府拉萨406公里,主要居住着藏族、汉族、门巴族、珞巴族和僜人,其中藏族占多数,主要为工布藏族。工布藏族人民能歌善舞,形成了与工布扎念博咚相关的传统文化。 藏语中“念”的意思为悦耳好听,“扎念”即为声音悦耳的琴。扎念琴据传源于西藏自治区,具有久...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新疆蒙古族短调民歌是新疆蒙古族人民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具有鲜明的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主要分布于新疆境内的蒙古族聚居区,包括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塔城地区额敏县、乌苏市,伊犁州昭苏县、尼勒克县等,尤其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最为著名。 温泉县蒙古族短调民歌的一部分是由长调民歌旋律简化发展而成的,另外一部分则是多民族交流融合的产物。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处中国的最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毗邻,为多民族聚居区。在国内外各民族交流往来的过...
查看更多
古琴艺术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古琴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重要体现。古琴艺术在陕西省主要分布在西安地区。历史上,西安不仅是中国古琴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其重要的形成、发展与繁盛地,在中国琴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随着中国音乐文明史的发展,古琴艺术与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融于此,并一路向东,播撒于亚洲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琴艺术传承至今的主要表演形式为琴曲独奏、琴箫合奏、琴歌3种,实践方式主要是在琴器斫制等方面予以体现。古琴艺术在...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纳西族童谣以纳西母语为载体,是运用语言的自然节奏和韵律表现儿童思想情趣的歌谣,流传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过渡地带、西南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及雅砻江流域的纳西族居住地区,集中分布于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和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现今居住于丽江一带的纳西族,是古代西北河湟地区南迁羌人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的族群。东晋时期《华阳国志》对金沙江、雅砻江流域的记载中,就已出现摩沙、麽些等纳西族古族称,而其语言和童谣的产生应更为久远。纳西族童谣随着族群的演进、语言的发展,在一代又一代...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赣南客家服饰是赣南地区客家人关于传统服饰的生产生活知识与实践。赣南是江西省南部区域赣州市的地理简称,主要由赣州市下辖的三区十四县一县级市组成,与粤东闽西接壤。在历史上,赣南客家服饰曾广泛分布在江西赣县、南康、于都、定南等赣南十八县(市、区)。其中,毗邻广东省的定南县保存得较为完好。随着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这一习俗也逐步向周边地区辐射。 赣南客家服饰主要包括衣、裤、鞋、帽等,尤以客家蓝衫、围裙、冬头帕、吉祥肚兜、吉祥童帽等为典型代表。客家蓝衫即大襟衫,因其用...
查看更多
尖扎达顿宴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达顿”是藏语,意为神箭之宴、射箭节庆或射箭庆典。“达顿宴”是一项综合性地域民俗活动,主要分布于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全县农村历来有射箭和举办达顿宴的习俗,影响力辐射周边地区。 弓箭的使用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生产。吐蕃时代,射箭是吐蕃男子必操之技艺,用牦牛角制作的小弓弹力极强。唐蕃边境,人民在等待赞普出征或撤退的命令中经常习武,造箭练箭,组织整体对抗比赛,具备显著军事特征。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留存了这些历史记忆。公元841年,吐蕃拉隆•贝吉多杰刺杀...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德都蒙古全席是蒙古族古老、隆重的宴席习俗,在盛大节庆、隆重聚会、欢度春节、举办婚礼和接待宾客时举办。 “德都蒙古”是指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蒙古族,青海省海西蒙古族是德都蒙古的主要组成部分。德都蒙古全席习俗的主要分布区域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格尔木市、茫崖市、都兰县、乌兰县、大柴旦行委,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还有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等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世居青藏高原的德都蒙古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尤其是德都蒙古...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乌日贡”在赫哲语中为欢乐喜庆之意,乌日贡大会是集传统文化和由传统文化演化而来的现代文艺、体育、艺术等为一体的盛大民间文化活动。 以现代乌日贡大会形式发起的赫哲族文化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因为初期的主要内容是传统的文艺、体育活动,所以称为民族文体大会。1991年,农历五月十五前后被确定为赫哲族“乌日贡节”。1997年开始,赫哲族乌日贡大会每4年举办一届,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0届。 乌日贡大会在赫哲族居住的乡、村、镇、县、市轮流举办,主要内容为民族文化艺术...
查看更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老子祭典是流传在河南省鹿邑县,祭拜伟大思想家老子的盛大民俗活动。每逢老子生日,祭拜人数常达五十万之多,规模盛大,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其影响辐射至豫、皖、鲁、苏及东南亚。 据《后汉书•桓帝本纪》记载,“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春正月,遣中常侍左悺之苦县,祠老子。”之后,历代祭拜老子活动便绵延不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等先后到鹿邑祭拜老子,尤以唐宋规模最大。同时民间祭拜老子的活动也越来越兴盛,冶炼、陶瓷等行业都把老子作为崇拜信奉对象。民间祭拜老子...
查看更多
阔时节
2021.08.23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阔时节是傈僳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也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最隆重的民族节日。“阔时”为傈僳语,“阔”即“年”,“时”意为“新”,“阔时”则是“新年”。傈僳族阔时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阔时节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四个县(市)的傈僳族居住区和泸水市白族支系勒墨人、福贡怒族居住地,还分布于保山市隆阳区、腾冲市,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